浙江洞头开启“礼堂+”模式 点单式服务促文化润乡野
洞头区大门镇朝阳文化礼堂 洞头区委宣传部供图 摄
“书法大师送墨宝来啦,大家伙儿快来瞧瞧咱家门口的文艺晚会咯……”22日,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大门镇朝阳文化礼堂内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场面火热程度堪比“春节”。
自2013年开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4年被列入浙江省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而有了文化礼堂,到礼堂看看书、跳跳舞,或者吹拉弹唱,成了许多村民爱做的事。
3年多来,洞头区充分融合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非遗文化,摸索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主题馆。往日破旧的祠堂、社区文体服务中心、村办公楼,或改建或结合,成了30家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这些文化礼堂传递出的不只有满怀笑语的文化熏陶,更构筑起了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注重特色 “建好”文化礼堂
沿着蜿蜒的洞头区霓屿乡村公路盘旋?而上,经过下郎村,在公路一边,便看到了霓屿街道下郎文化礼堂。这个文化礼堂依山而建,面朝大海。
下郎文化礼堂,由下郎村原黄氏祠堂改造提升而成。该文化礼堂负责人黄庆通介绍,黄氏祠堂由黄氏家族自筹资金建设,一直作为黄氏家族谒拜祖先和聚会宴请的地方,后来经改造提升后“变身”为下郎文化礼堂。
走进下郎文化礼堂、墙面上“文化礼堂精神家园”这8个大字赫然醒目。礼堂内,还保留了戏台、厢房、天井等古色古香的祠堂元素。同时,还融合了黄氏家族文化主题馆、农家书屋、感恩讲堂等功能布局。
“我们黄氏家族将‘忠孝传家’作为家族精神,每年正月期间,温州各地黄氏后代都要会聚于此参加祭祖仪式,意在传承和弘扬我们的家族精神。”黄庆通说,将文化礼堂建设与黄氏祠堂有机结合起来,把下郎文化礼堂主题定为“忠孝并传,百年下郎”,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让文化礼堂提升了内涵,焕发出了新活力。
来自下郎村的村民杨宗考今年70多岁了,他说:“我每天一有空就会过去听听温州鼓词,和大家一起聊聊天,生活更加丰富了。”
下郎文化礼堂是洞头区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批批文化礼堂如雨后春笋般在洞头落地建成,大刀阔斧的文化体制改革,改出了一片片生机。目前,融合民俗文化、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等,洞头区已建成了30家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
紧接地气 “用好”文化礼堂
于2016年9月刚刚建成的洞头区大门镇朝阳文化礼堂,建有大型浮雕墙、民俗馆、农家书屋、青岙讲坛等。该文化礼堂将被打造为大门镇域的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的样板。
“建起来、管管好,最终就是为了群众能够用起来,用得好。”据洞头区宣传部理论党教科负责人介绍,该区在持续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在“建”、“管”、“用”三方面“三管齐下”,全面推进“德行洞头”礼堂文化七个一建设,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惠民利民的文化交流新平台。
“七个一建设,即‘构建一个道德宣传公共场’、‘开展一批特色文化礼仪活动’、‘开展一系列品牌志愿服务’、‘组建一批乡村文宣队伍’、‘开展一系列民间道德评奖活动’、‘培育一系列村落文化’、‘推进一批文化礼堂+共建机制’。”上述负责人说,洞头区各农村文化礼堂还结合海岛民俗节庆礼事,开展一批特色文化礼仪活动。比如,举办妈祖平安、开渔迎头鬃等等。同时定期举办鱼灯表演、迎火鼎等具有海洋民俗特色的活动,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海岛群众的文化乐园、精神家园。
此外,为确保文化“用起来”“用得好”,洞头区持续深化“文化礼堂+”共建机制,开展了单位共建进礼堂,推出服务供给菜单,通过“点单”形式,实现供需对接。一系列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在礼堂上热闹上演,文化之风也吹进了海岛群众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