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根雕佳作,妙手偶得
《浙江日报》2015年12月8日19版报道
50位木雕艺术家开化参与现场创作大赛 根雕佳作,妙手偶得
根雕艺术家正在进行现场创作。
金奖作品《沧海一笑》。余问清 摄
特等奖作品《枯荣》。余问清 摄
好的根雕师要学会与根对话,顺势而为。
本报见习记者 吕苏娟
县委报道组 徐祝安 程磊
开化和根雕的缘分由来已久。
地处浙西边境,连接浙、赣、皖三省,全境峰峦重叠,拥有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和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化,森林覆盖率高达80.54%。唐武德年间,开化木材借由水路远销全国,一时风光无限。而余留的满山树根更催生了一门新艺术——根雕。
清光绪《开化县志》载:“宋国光,字尔衍,清乾隆邑痒生,授例就营千总,善绘画,善雕琢,得盘根错节之树桩,随手刻画为人物花鸟,见者叹以为真。钟峰书院落成,门窗雕刻竹叶,镂梅花兼绘古十八学士栏壁,形神毕肖。”
迈入新时代,开化已成就“中国根雕看开化”之美名。至今,开化全县有根雕从业者数千名,年产根雕作品达30万件。不久前,第二届“醉根杯”中国根雕现场创作大赛在开化落下帷幕。50位根雕艺术家脱颖而出,用3天时间创作出风格迥异、技艺精湛的数十件根雕作品。
与根对话,用心交流
阳光和煦,微风初起。
开化根雕博览园内,90多个老树根四散盘踞,等待新生。午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根雕师们走入园内,带着“禅意”主题,开始寻找最合眼缘的“它”。一块块腐朽的树根,或瘦骨形销,或盘虬卧龙,或寡淡如水,或色彩斑斓……但在根雕人的世界里,它们都是自然的杰作。
在一块满是空洞、似被火焚烧过的老树根前,参赛者陈炉刚站了很久。“看到它的那一刻,灵感一闪而过。”这就是根雕师与树根的“缘分”,陈炉刚的长久凝视,只为了能与树根“对话”,交流创作灵感,从而达成最契合的状态。
这是他16年来养成的习惯。最初,陈炉刚曾经随心而为,雕刻了很多作品,但都不被认可,一次次挫败之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根雕与其他雕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根的唯一性,要成为一个好的根雕师,就一定要学会顺根而为,找到最适合它的形态,锦上添花。
“传说金蟾怪危害百姓,经罗汉点化,为求将功赎罪,发散钱财,造福世人。”在此次大赛中,陈炉刚选择了古沉木,以其腐朽气息与金蟾怪相喻,并雕以罗汉,降妖除魔,化腐为新,一举赢得了银奖“神工奖”。
尊重根,它才会尊重你。根雕人的一生,如果学不会与根交流,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将永远只能停留在匠人阶段,而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师。
勿忘初心,终能圆梦
在本次大赛中,绝大多数根雕人一直以来都从事着与艺术创作相关的工作,唯有李青圣,是由一个羊毛衫销售工转行而来的。
但他对根雕的热爱却半分不少。从小,他就特别喜欢画画和雕刻,常常收集别人丢弃的废纸用来画画,拿断了的镰刀雕刻老人的拐杖,可贫穷的生活差点折断了他的梦想。2002年,为了养家糊口,他从贵州来到了嵊州,开始从事羊毛衫销售工作,一干就是6年。
这6年中,他始终郁郁寡欢,只能以画画来慰藉对艺术的渴望。一次,他偶然在网上看到招聘雕花师的广告,兴奋异常,在与家人彻夜长谈后正式迈入了根雕行业。
最开始时,他几乎每天都在找材料、洗泥、锯木中度过,每个月拿着300元的工资,却干得不亦乐乎。“感觉自己在不断靠近艺术,很幸福。”凭着这么一股傻劲,李青圣熬过了最初“新手期”,作品开始大受欢迎,工资也随之水涨船高,达到了每月16000元。更先后五次参加全国性大赛,收获了各类奖项。
短短7年时间,他完成了别的根雕人几十年的跨越。圆梦,真的很美,但李青圣又有了新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根雕师。为此,他辞去了现有的工作,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用更多的时间去研习根雕相关知识,并积极奔走四方,与不同根雕人交流学习。
李青圣的梦,正是无数根雕人的梦。一直以来,他们守着初心,每天与刻刀和根为伴,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一件件作品问世,静待历史答案揭晓。
创新之美,学习之功
“作品要出挑,创意是关键。”作为此次评委之一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王小蕙,希望借由本次大赛,激发根雕师们的学习热情,让新的根雕文化得以诞生。
本次大赛中,作品《枯荣》和《苗风遗韵》是被公认的创意佳作。前者讲述了佛陀“平常心是道” 的故事,作品突破单一的人物设定,从整体环境着手,让道的本心在意境中自然展现,一举收获了特等奖——“醉根奖”;后者突破了传统观音、达摩等人物设定,以木质本身着手,刻画了一个细腻婉约的苗女形象,新颖的视角让作品收获了神工奖。
出人意料的是,两位创作者竟都是年轻人。特别是“醉根奖”获得者广西省邱小熊,28岁的他已经有10年的“雕龄”,先后在浙江、福建、广西拜师学艺。10年间,他在不断提升雕刻技艺同时,还额外自学了美术、绘画、佛学等相关知识,正是这些丰厚积淀让他在一众高手间脱颖而出。
高手较量,毫厘之差。在本次大赛中,收获大奖的几乎清一色是年轻人,究其原因,无不外乎,老一辈根雕人囿于技艺,乏于学习,从而使得作品流于“格式化”。而要创造全新的根雕文化,需要舍弃旧有思维,学习文学、诗歌、美术等提升审美品味,研究名家大作、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等培养整体造型能力,尊重自然,展现含蓄简约大气之美。
“你的修养,会反应到你的作品中。”王小蕙感叹道。这也恰恰印证了根雕大师徐谷青之言,只有舍去浮躁,沉淀自身,把作品真正做得巧夺天工,才能称得上根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