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人勇为改革开放前沿排头兵系列报道(二)

17.09.2018  19:03

   再建一座新城
  “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杭州人的心。确实,曾经的杭州城内,破旧拥挤的弄堂小巷、居民老宅和污浊的河流,让百姓生活局促不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省市委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续推进下,杭州以“旧貌换新颜,再建一座新城”的勇气和魄力,奏响了城市化建设“命运交响曲”。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从“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杭州城市规划建设框架逐步拉开,“大杭州”徐徐张开怀抱……
  根据《杭州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杭州市城市布局结构为: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可以说,“一主三副六组团”规划建设的变迁,见证了杭州发展重心转移的过程。
  1983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这是杭州市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到20世纪后期,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资源狭小这一矛盾凸显,1996年4月30日原萧山市、余杭市6个乡镇划入杭州市区,市区面积从原来的430平方公里扩大到683平方公里,当年杭州市加快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一个主城、二个副城(滨江城、下沙城)、六个旅游区(西湖、灵山、之江、西溪、龙坞、江南)”的沿江多核组团式布局结构,并于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
  2001年2月萧山区和余杭区“撤市建区”,市区面积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市委九届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并最终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城市空间结构。
  2005年6月杭州市在《关于进一步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做优做美主城、加快“三副六组团”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在建设江南副城的同时,推进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建设,加快下沙副城由“建区”向“造城”转变,形成沿江、跨江发展格局。当年编制的《杭州市三副六组团汇总规划》中明确“三副六组团”各自编制规划,其中义蓬组团建设发展成“大江东新城”,余杭组团建设发展成“未来科技城”。
  2015年2月、2017年8月,富阳市和临安市先后撤市设区,杭州市区面积扩大到8002.8平方公里、8292.31平方公里,2017年1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抢抓“后峰会、前亚运”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和引领“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2018年1月3日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意见》,以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杭州篇章。

  从良渚新城到钱江新城崛起,从江南副城到大城北规划建设,杭州城市建设走出有机更新的新路子,城市各个组团推陈出新、精彩亮相………
  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是杭州城市变迁的40年,那么以“保老城、建新城、立名城”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则是留住城市记忆、加快城市化进程、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的法宝。
  从西湖、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到今年良渚文化遗址申遗及后续南宋皇城大遗址、西溪湿地、湘湖跨湖桥遗址和钱塘江古海塘遗址申遗,从运河新城到钱江新城崛起,从江南副城到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40年来,杭州按照“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原则,先后实施文保单位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地段)保护、有价值老房子保护,有效保护古城风貌,传承了历史文脉,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形成了市域文脉“一体化”,随着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故事”全球影响力正在逐步放大。
  2000年以后,杭州先后实施三轮城市建设“十大工程”,由点到面、由线到片,做好“城市群”“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四个层面的“城”文章,大力推进城市形态有机更新。
  规划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桥头堡”。今天的钱江新城高楼林立、潮平岸阔,绿草如茵、生机勃勃,已从昔日的城郊接合部变成了城市新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波浪文化城、城市主阳台、庆春路过江隧道等一大批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核心区内高楼鳞次栉比,现代金融机构、商务办事机构云集,一派现代大都会的繁华气象。从2008年开始,23个新城、102个城市综合体全面建设,大江东新城、奥体博览中心等一批新城、城市综合体逐步建成。

  从“三改一拆”到“城中村改造”,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杭州市、区、县、镇四级联动,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从“构筑网络化大都市”规划蓝图到“以城带乡、以东带西”,大力推进“一化七经济”,再到深入开展“百千”工程,杭州用坚定的步伐迈向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杭州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特色风情小镇创建、绿道生态景观建设等有机结合,持续推进“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
  从2013年起,杭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三改一拆”系列决策部署,以“无违建创建”为抓手,以城中村改造和拆后土地利用为重点,坚持拆旧控新、改拆结合、拆用并重,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约束、健全违建管控长效机制、建立多方监督制约机制、畅通社会资金参与渠道等举措,有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至今已拆除违法建筑456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44万亩,拆后土地利用率达75.6%,有效消除了城市疮疤、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阿里巴巴二期、网易二期、芯图科技、物联网产业网、海康威视、智慧e谷等22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产运营。以上城区玉皇山南区块拆改、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富阳天安富春硅谷为代表的创业创新小镇,以西湖区青芝坞、上城区馒头山社区、下城区农都市场整治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以城北体育公园、市民公园、白塔公园为代表的城市绿地建设,以临安区“一廊十线”、桐庐县全域“大景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可以说,杭州“三改一拆”拓出美丽杭州建设的新空间。
  2016年11月全市动员大会以来,全市各地依托当地资源,结合特色和文化,因程治策,分类整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如火如荼,克难攻坚、比学赶超的氛围日趋浓厚;市区联动、条保块抓、以块为主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全市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逐步形成“特色乡镇+全域景区+产镇融合”的杭州模式,成效明显。全市乡镇秩序、环境面貌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得到完善,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强,居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2017年,全市149个整治乡镇(街道),已有52个乡镇(街道)通过省级达标验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湍口镇等13个乡镇(街道)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样板,淳安、临安、建德三个区县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优秀区县(市),杭州市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优秀设区市,小城镇整治工作位列全省前列。
  40年来,杭城建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杭州城建干部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大担当,坚定不移地、前赴后继地共同绘就城市发展新蓝图。进入新时代,杭州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城建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全面推进拥江发展,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样本,朝着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迈进,使之成为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2017年11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抢抓“后峰会、前亚运”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和引领“大湾区”“大花园”“大都市区”建设。2018年1月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意见》,指导全市高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杭州篇章。
  目前,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已经启动。杭州将坚定不移地“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精心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把锦锈天堂的宏伟蓝图变为杭州人民的美好生活。(选自《浙江建设》杂志 作者 汪赛赛  顾志法 杨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