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纪检信访工作打通“入口”“出口”接“地气”
建德市李家镇石鼓村村民赖孝德,今年81岁,当听到纪委书记说他“不会上访”的时候,他从心底里不服气。掰着手指头算,从第一次“上访”到现在,他的“访龄”已经超过30年。
镇纪委书记接下“烫手山芋”
李建军是李家镇新上任的纪委书记,在这之前,作为下派干部,他是石鼓村的“第一书记”。赖孝德找上李建军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上访。”
老赖的“上访”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一片原属于石鼓林场的经济林木,引发了小源口村和石鼓村对林权归属的争议,并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小源口村败诉,让小源口的村民不满意,老赖想要通过“上访”为村民争取利益。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上访”已成了老赖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村镇事务还是村镇干部,只要发现问题,觉得不对的,他就“上访”,慢慢积累下来,老赖的“上访账”垒成了厚厚一摞。
细细地听了几个小时的叙述,李建军心里有了数。他将老赖的“上访账”理了理,分成三个部分:林权归属,对村镇事务的监督意见,对村镇干部的投诉举报。
林权归属是老赖“上访”最核心的问题,“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我带着你去找相关单位。”为了帮老赖解开心里的疙瘩,李建军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李建军请来镇里的法律顾问,带着老赖去市政府法制办寻求帮助,又邀请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一起研究案情,还带着老赖到林业局进行专业咨询。
一个多月跑下来,老赖发现自己真的不会“上访”:“就跟生病了去医院一个道理,牙痛得看牙科医生,眼睛痛要看眼科大夫,上访也要找对门。”
赖孝德正在等待林业局给出的最终答复,搁在心里30多年的心事总算能放下了。接下来,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村镇事务和对村镇干部的监督上。
让上访群众“找对门”
像老赖一样,上访“找错门”是很多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何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让上访群众“找对门”?
建德市建立了信访线索互办传递分流机制,按照“人事分流”的原则,市纪委与市信访局实行来信、来访、来电“双向传递会办”。对反映的问题为“纯事”或“人”“事”夹杂的,在市级层面,由市纪委信访室将“纯事”及“人”“事”夹杂中“事”的部分传递给信访局,信访局转有权处理单位办理,并限时反馈;在乡镇(街道)层面,由基层纪委函告职能科室核查并限时反馈。信访局向纪委传递“人”的信访时,须将“事”先办结,再将办理结果和“人”的实质性问题线索一并传递。
“通过内部流转,让每一个反映的问题到达对口部门,这样群众上访才不用带路。” 建德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启成说。
每一次信访都听得到回音
建德市纪委信访室统计,2015年以来,市纪委收到的信访举报中,约80%属于匿名举报。
信访室主任李炜认为:信访件反馈不及时,会让信访举报人误以为纪委“不处理”,降低对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信任度,引发重复访和越级访。
如何及时、有效地将情况反馈出去,让信访举报人听到回音?建德在杭州地区率先推行分类反馈制度。
对实名举报实行家庭走访答复,乡镇(街道)纪(工)委参与调查核实的工作人员上门反馈调查核实情况,反馈过程全程录音录像。
对匿名信访举报,根据实际情况,将核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公开。如通过向村两委班子及部分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反馈调查核实的情况,借助他们,将调查结果传递给匿名信访举报人。
对反映村干部的重复信访件实行公开答复反馈,必要时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律师参与,公开过程全程录音录像。
分类反馈实行以来,该市纪检系统信访反馈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重复信访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越级访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
“畅通信访渠道,就要把‘进’的门打开,把‘出’的路接通。”建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伟平说,只有扎实地解决群众在信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信访工作才能接上“地气”。(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