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创二代”抱团发展循环经济

23.06.2015  13:26

  

余江涛与同伴正在查看贝母长势。

韩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韩涛在绘制“国学墙”。

  一个是种植铁皮石斛的,一个是从事有机肥加工的,还有一个是开农家乐的……三个本不相干的年轻人,却意外地展开了地缘性“抱团”发展。而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的这一“”,抱出了一个三次产业同步发展的循环产业链。
  走进建德九仙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大棚,一块标识牌立即映入眼帘。上头写着:“本基地所用的有机肥均产自莲农生物有机肥厂”。合作社社长——90后陈世豪告诉记者,他是在一次偶然机会中,结识了回村从事有机肥加工的90后“创二代”余腾跃,更巧的是,两家企业间隔距离不到一公里。“如果我们合作,不仅能减少运输成本,还能产生集聚效应,扩大产品影响力。”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两人一拍即合。现在石斛种植基地里,每年至少能消化有机肥30多吨。
  如果说,两位90后的握手,是“一产”和“二产”的合作,那么青年创业者吴美芳的加入,则把三产也有机地整合进来。
  “食材从田地到餐桌控制在30分钟之内”,这是吴美芳的梦想。从养土鸡到开办农家乐,她始终主推莲花当地特色菜品,如石斛炖石蛙、石斛花炒鸡蛋等。一边是对铁皮石斛的稳定需求,一边是大量的鸡粪需要处理,在石斛专业合作社与机肥厂之间“安身”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就这样在一公里范围内,“有机肥加工——铁皮石斛种植——农家乐经营”三者结合,地缘性“抱团”形成一个循环产业链,带动了一二三产项目的同步发展。
  记者在建德采访时欣喜地发现,像这样新生代青年创业者“抱团”发展的情况,还不在少数。
  莲花镇莲花村29岁的余江涛与陆长勇善经商、能拓展业务,他们与有着多年农田管理经验的李东牛合作,从种植中药材母贝起步,赚到了“第一桶金”。如今,三人计划将种植基地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50亩,打算培育种子、开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创业。
  大同镇的大学生村官们瞄准了电子商务,他们创办了建德市青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就吸引1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加盟,村官们开网店卖起野生菊花茶、鹊山鸡、山茶油等土特产,今年仅菊花茶销售额已达5万元。
  由三位90后大学生创立的韩韩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已先后为10余个村级文化礼堂完成设计。“让农村散发出艺术色彩”的他们说:“每次看到村里人站在文化长廊看得津津有味时,哪怕加班到凌晨也不觉得累。
  有数据显示,在接下来5-10年中,我国企业家将迎来新老交替高峰期。在建德1/3以上企业里,都活跃着创业青年的身影。与父辈相比,新生代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创业基础,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与国际视野更具优势,而且他们更善于在合作中寻找商机,扩大发展空间。
  但是因为年轻、缺少实战经验,新生代也面临着诸多“成长的烦恼”,如对政策掌握不透彻,信息了解不及时,易错过最佳投资期等。如何扬长补短,“创二代”的培养迫在眉睫,“抱团发展”有利于打破地方割据,使信息沟通更为便捷。
  而另一方面,建德市上下都在想方设法破解青年创业“成长的烦恼”。建德团市委实施青年增收计划,鼓励“抱团发展”,完善市级服务中心、乡镇(街道)服务站和村(社区)服务点三级青年就业创业平台,加强与信用联社、湖商银行等合作,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31亿元,发放“扬帆工程”无息创业资助金30万元,提供见习岗位2400余个,开展青年网商创业、农业实用技能、化工操作技能等培训,带动就业1100余人,提升180余家网店的经营能力。
  此外,大同镇建立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让更多青年入园创业;莲花镇团委成立新生代创业青年联谊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目前已有会员25名,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80后占一半以上。(本站编辑 赵恬恬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