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老问题,须有新内涵

23.03.2015  10:38

  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吹响了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号角,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3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贯穿求变求强的中国意志,彰显宏阔广大的中国情操,体现圆融通达的中国智慧。3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展开更壮阔的改革布局,更需直面创新驱动的时代召唤,为民族复兴释放出巨大的创新活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今天起,我们与《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合作,广邀科技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唤来中国科学的“第二个春天”。

  ——编 者

  

  自1985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其核心目标是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关键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搞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不能忘记1985年改革时就提出的这四个老问题,更要注意到,由于30年发展所引起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解决这些老问题,改革措施必须有新的内涵。

  第一个问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30年前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科技与生产分属不同部门,导致科技体制改革单向推进,未能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最终反而影响了科技本身的发展。计划向市场的决定性转变,为科技体制改革规划了新的方向。“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育企业能力,支持建立研发中心,深化产学研结合,建立开放共享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其次要完善企业支持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人才政策;最后还需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使各类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

  第二个问题是优化资源配置。30年前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科研经费严重短缺,有限的钱只能由国家分出轻重缓急,调配使用。近些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快速增加,已经变成如何用好钱,着重解决经费分散、重复、封闭和低效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好四个完善。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定位与支持重点,将科技咨询纳入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二是完善项目组织流程,建立科技项目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三是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包括优化投入机制、投入结构,建立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强化问责制等。

  第三个问题是增强创新主体的活力与能力。30年前强调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院所争取横向经费,自收自支。现在更强调科研院所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还要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的作用。

  第四个问题是激活科研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铁饭碗”,激活科技人员,动员千军万马上山摘桃子。现在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总数世界第一的科研人才队伍,但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多项配套、全面努力,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造就顶尖人才;加强科研第一线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优秀青年人才主持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成长;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进聘用制度,完善激励政策;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科技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0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创新对推动发展的重要意义。科技体制改革,正当抓住历史机遇,承前启后,创造性地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