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先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站在辽阔的北部湾海岸,想象2000多年前,商人们从这里起航远赴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景象。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孕育了南珠、坭兴陶、贝雕等历史悠久的文化智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些兼具壮乡气韵和海洋特色的文化。
“真漂亮!想不到用牛角能打磨出如此晶莹剔透的工艺品,太震撼了。”在5月14日至18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幅名为《中国梦》的角雕屏风让来自河北的王女士大为惊讶。这座长2.8米、高2.3米,双面通透的屏风以中国画的形式,以盘羊角和牛角为原料,精雕细刻了形态各异、向前游弋的虾群。这件作品的作者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白耀华。
年近六旬的白耀华从事角雕艺术近40年,他的角雕厂在业内颇有名气。北海角雕是一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传统技艺,它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镶嵌等传统雕刻技法,发挥牛角质硬中带软、弯而不折、明角如玉、黑角乌亮的特点,制成细如发丝、薄如纸张的各种造型,首次亮相深圳文博会便吸引了各地客商的目光。
钦州坭兴陶始于隋唐,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在烧制过程中,陶土随温度的变化而形成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其“窑变”艺术有“中国一绝”之称。钦州市登峰陶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吴莹介绍,前些年,坭兴陶只是“养在深闺”的工艺品,仅在广西知名,随着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和对海洋文化的关注日渐加深,坭兴陶逐渐名气在外,经常有来自黑龙江、北京、新疆等地的经销商到钦州看产品。
“‘一带一路’是一个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战略,这个过程必然会带动坭兴陶产业的发展。而我们要抓住机遇把坭兴陶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坭兴陶。”吴莹说。
为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广西作出了“双核驱动、三区统筹”的重要部署,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广西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班华勤表示,今年的深圳文博会,广西参展团以“打造‘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为主题,正是发挥文化先行的理念,积极服务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举措。
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开创广西文化产业新天地,首先必须立足自身,抓好品质和打造品牌。吴莹和她的团队对产品质量层层把关,同时为避免产品同质化,积极挖掘坭兴陶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点,学习和借鉴各地优秀文化产品的元素。如2013年在广西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的作品《丰收樽》便是同时将北海贝雕镶嵌技艺和壮族铜鼓元素融入设计,使产品体现出壮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相互结合。
把品牌做强,除了打造精品,找准市场也很关键,白耀华深谙此道。“地方文化不同,消费水平不一,对产品的喜好也不一样。例如江浙一带的消费者喜欢雕工细腻的作品,而东北地区的消费者则更青睐壮阔抽象的设计。”白耀华介绍,角雕历来只做成小摆件,而去年在一次文化展会上受到启发,他萌生了把角雕做成大屏风的想法。这次尝试获得了许多工艺美术专家的认可,并凭借作品《中国梦》斩获2014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面对契机,也面临着挑战。吴莹介绍,由于现在工艺品市场呈现低迷状态,尤其是消费者对坭兴陶的认可度还不够,品牌效应有待提高。
工艺品市场低迷也制约着传统技艺人才的传承培养。“成熟技艺工人培养往往需要3年至5年,工人待遇偏低,导致人才流失。”白耀华每年招收近20名工人,但20多年来厂里留下的成熟的角雕工人只有20名。
为了鼓励广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使文化成为广西共建“一带一路”新蓝图的引擎,2015年,广西将建立全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跟踪指导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握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扶持小微企业,大力培育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兴文化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创意水平。”班华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