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文艺家深入生活蔚然成风
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文艺创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感召下,广大文艺家积极投身“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火热创作实践,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走到社会生活最基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书写人民伟大实践,记录时代进步要求。
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不断深入民间汲取养分,是年过7旬的作曲家赵季平50年来的自觉坚持。从《黄土地》《红高粱》到《大宅门》《好汉歌》,从《世纪交响》《和平颂》到《盛典》,他的音乐创作融汇浓厚生活气息和鲜明时代精神,传唱中国大地。
赵季平一直珍藏着他的父亲、著名画家赵望云为其创作的12幅册页作品,封面题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赵季平说,从最初的音乐创作起,他都带着“身入、心入、情入”的信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虔诚地向生活学习、向民间学习,把珍贵的原始素材读懂读透,取其精髓和自己的音乐创作相融合,进而写出鲜活的、能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音乐作品。
树立大众情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年轻文艺工作者而言,更是心灵洗礼。
为创排西藏历史题材话剧《共同家园》,国家话剧院导演白皓天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先后14次深入藏区创作采风,“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和震撼”。
“作为一名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弘扬正能量,以艺术的方式唤起人们内心的爱国、爱乡、爱人民的情感是我们的责任。艺术家要对时代有所担当,要对历史有所担当。”白皓天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艺术家从生活中来,还要把艺术还原到生活中去,让百姓从作品中产生共鸣。”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徐里说,我们把写生创作作品带回到创作地——煤矿举办画展,矿工从画作中看到了活生生的自己,激动万分。深入生活,让艺术作品得到了升华。
为基层送文化种文化文化扶贫取得实效
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职教中心,由中国视协创建的“影视小屋”年初在这里“开张”。“下基层、种文化,真正留给当地一些文化资源,让学生们获得艺术技能的提高,丰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感受。”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张显说。
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深入生活搞创作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为基层送文化种文化。据统计,两年来,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及直属院团、协会派出的作家艺术家超过1万名,全国各省区市动员的艺术家、文艺志愿者、基层文艺骨干超过几十万,服务群众数百万之多,极大丰富了各地群众文化生活。
中国交响乐团5年前在重庆南岸区建立“国家艺术院团基层联系点”,这两年,当地北斗村农民管乐队、盲童学校扬帆管乐团在国交艺术家的带领下登上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中央民族乐团在西部多地建立采风帮扶基地,常年开展联合采风创作,推出《仰欧桑》《西藏的春天》等大量优秀作品……文化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建立基层联系点20余个,从海南岛到大兴安岭,到甘肃、广西,定点结对子种文化,帮扶一方,带动一片,广袤大地上播撒的文化种子已生根发芽。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制度化常态化
入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实施的“电影剧本孵化计划”,编剧赵万斌的《罗布泊的美丽传说》将于今年底前完成剧本创作。走访罗布泊腹地一个叫达西村的经历,让他感慨:“很多人以为罗布泊荒无人烟,其实罗布泊很美丽,已经有多家电商入驻。新疆这几年的变化,让人感受太深刻了。”
“电影剧本孵化计划”有效推动了电影创作人员深入生活,近百个项目提交了编剧深入生活札记和电影故事梗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苏小卫介绍,剧本创作者通过采访、采风、调研、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召开创作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到生活第一线,其中一位创作者采访人数多达80余人。
为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攀登“高峰”铺路架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中国文联积极探索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经历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业绩考核、评奖选优、表彰奖励、晋升入会的重要依据。中国作协推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扶持专项”,与17个部委合作,题材涵盖城市建设、文化变迁、生态保护、金融改革等。浙江持续开展“与时代同行”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建立完善一批采风基地和实践平台。
今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蔚然成风,成为文艺界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更多文艺工作者以担当时代风气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高度自觉,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