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尊严 梦想
幸福 尊严 梦想
写在“浙江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获奖之际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同样是“两富浙江”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应该说,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2008年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全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已经累计惠及近60万残疾人(次),不仅普遍提高了残疾人的福利水平,而且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创业就业,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这项工作已成为浙江省残疾人事业的品牌,被残疾人及其家属赞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专家组点评
文/彭茗玮 金慧 钱菊香 余雪青 何丽军
序曲:
用自己的方式克服困难、谱写生命
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在S2级别游泳赛场上,又是15岁的小将杨洋,他奋力搏水,后来居上,一举夺得了金牌。他成为了这届残奥会勇摘4枚金牌,打破一项奥运会纪录、两项世界纪录的“四冠王”;他也是我国年纪最小、残疾程度最重的“四冠王”,是中国残奥会代表团里一颗非常耀眼的小明星。
谁能体会,这个来自宁波的脑瘫男孩四肢患有“马蹄足内翻”的病症,双手双足往内翻,无法走路,也无法用手……是继父倾家荡产为他治疗;是残联送他进体训队学习和训练游泳。杨洋正是在家人和社会的关爱下坚持不懈,才“游”出了今天的成绩和荣誉。
其实,在残疾人的群体里,有数不清的“杨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奋斗并创造,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谱写了一曲曲华彩动人的生命乐章。
全浙江省有312万残疾人,加上其家庭成员涉及近千万人,平均每5个家庭中有一位残疾人。如何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主义阳光的温暖和力量?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自力更生?如何让他们的生命活得一样精彩,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是现实赋予浙江省残联的责任,更是省残联面对312万残疾朋友的郑重思考。
物质富裕篇章:圆康复之梦,借托养之福,让生命更有尊严
在全省首家残疾人“康复名医馆”开馆的现场,一个瘦小的男生坐在轮椅上,很多人认出了他,热情地上来跟他打招呼,他就是借妈妈之手“走”进浙大的金鑫。深受股骨头坏死、盆骨坏死、脊柱侧弯、左眼视网膜脱落等病痛折磨,他却乐观地说:“有这么多康复方面的专家轮流来医院坐诊,今后的专家门诊、康复训练也就离我们更近了,康复希望也就更多了一分。”
康复,对残疾人来说,始终都是一个跃动心头的梦想。在“12·3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全省首家残疾人“康复名医馆”在浙江慈爱康复医院试开馆,这是省残联扩大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实际行动。浙江慈爱康复医院“康复名医馆”调动了国内20余名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定期参加义诊、疑难病例会诊,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慈爱康复医院同时还积极参与了浙江省“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专项行动。抢救性康复,这也是2010年省政府指示落实的五大专项助残行动的内容之一。现在浙江一年出生的新生儿中,0-6岁儿童中智障患者大约为12万,针对新生儿残疾现状,康复医院通过省行政部门与残联的帮助实现了与妇幼保健医院的双向转诊,一旦发现新生儿残疾马上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为8107名0-6周岁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圆了不少残疾儿童的康复梦。
在杭州绿康·江干区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的食堂,84岁的王奶奶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热乎的饭菜,在助步器的帮助下和姐妹们一起缓步走向病房。经过了6年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和专业护理,曾经整日卧床、饱受精神疾病和多处骨折折磨的她已经可以实现生活基本自理,心境也和6年前大不相同。这家康复中心的主任卓永岳说:“托养中心采用医养结合、康复助残的模式,融残障老人的养护、医疗、康复及临终关怀为一体。我们更希望通过包括药疗等各种方式减轻他们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维护他们的生命尊严。”
其实,作为全省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与福利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2008年“全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设立以来,浙江省加强了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划拨专项经费,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温暖和幸福的物质支持。
精神富有篇章:就业实现价值,文体重塑身心,让生活更加幸福
王女士来古荡街道工疗站已经有7年多了,她经常说,这里的工友和站长医生待她就像亲人一样。工友们一起学扎丝网、剪纸,在愉快的交流学习中她掌握了不少新的手工技巧。她小心地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纸蝴蝶与丝网花,边展示边说:“每周五工疗站都举办各种技能培训,有摄影、剪纸、电脑培训等。到了节假日,工疗站还会组织去广场等地义卖,常有供不应求的热闹场面呢。”
王女士所在的工疗站主要接收古荡街道10个社区内精神分裂且在病情稳定期内的患者,是浙江省367家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之一,幽雅洁净的环境和功能分明的空间曾让前来参观的台湾及日本专家赞誉有加。
社会性是人的属性之一,对于许多残疾人来说,尽己所能参与社会劳动,平淡地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因此,就业就成为了残疾人的大事。自1995年以来,浙江省推行残疾人就业按比例逐步推进,从省级机关、事业单位逐步向全社会推广。2009年,省政府出台加大扶持福利企业政策,通过费用减免、社保费补贴、超比例安置奖励等措施,鼓励企业集中安置残疾职工。王女士所在的工疗机构就是这样的福利企业之一。2012年以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层层签订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责任书,将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列为主要内容。另外,在传统的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基础上,一些多元化的新型就业形式正在涌现,比如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庇护性(辅助性)就业、网络就业、居家就业等。2012年全省共有8.3万名残疾人实现按比例就业。
如今,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越来越丰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的小伙子们用他们集力量与优美于一身的舞蹈《钱江弄潮》一举夺得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群文群舞组第二名。近年来,他们在全省、全国巡演,送残疾人文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同时,远赴法国、美国等地进行国际交流,并受到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的嘉奖。
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浙江运动员们都取得了骄傲的战绩。2011年10月,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在浙江省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省承办的最大规模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浙江代表团获得了团体总分和金牌数双第一的优异成绩。
残疾人群众文体活动近年来也再上新高。各地积极开展残疾人文化艺术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残运会、聋运会、特奥会、全民健身周等活动,广大残疾人在文化的春风中彰显活力、大展才华!
尾声:共享小康,共筑梦想
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同样都是残疾人全面小康的重要考量指标。在“两富浙江”的精神指导之下,省残联率领全体职工,更集结了全省社会各界的公益和慈善力量,为残疾人的精神小康一起助力。省残联理事长陈燕萍说:“我们实施全省残疾人小康工程以来,付出了诸多努力和艰辛,但更收获了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的大幅提高,收获了全省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团结更多的爱心单位和人士,集结更多的能量,一起来关心帮扶残疾人,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让我们同心协力,在共建美丽浙江的进程中帮助全省残疾朋友实现美好的人生梦想!”
链接
浙江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2008年,“浙江省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在全国率先推出,该工程包含有“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等3项子工程,累计近60万残疾人(次)得到保障与服务,其中为20.1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15.6万人次残疾人免费提供助明、助听、助行服务,为6.9万名残疾人提供托养照料服务。此外,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推动就业创业帮扶、危房改造、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和法律援助等助残行动,并对全省就业年龄段无固定收入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的生活补贴,新增10万名残疾人受益;将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覆盖面扩大到生活不能自理的二级残疾人,累计约7万名重度残疾人受益;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扩面至所有残疾儿童,截至2012年底,为320名残疾儿童安装人工耳蜗,为8107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帮助26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据第三方社会机构调查,浙江残疾人的小康总体实现程度逐年提高,残疾人对小康工程的综合满意度达90%以上。2012年我省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达81.5%,比2007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达到全国残疾人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2013年12月,该工程喜获首届浙江全面小康民生决策与社会治理创新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