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柳叶刀》报告称:20年间中国人健康有五大改变
《生命时报》(2015年01月17日)
近日,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美国最新疾病研究报告,他们在对1990年~2013年全球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20多年间,中国人健康问题主要发生了五大变化。
五大变化有喜有忧这项名为《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的报告,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完成。他们将1990年~2013年全球各地240种死因的死亡率进行研究后发现,中国人健康问题主要发生了五大变化,具体包括: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延长8.6年,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6岁延长到73.5岁,女性从70.2岁延长到80岁;中国70岁及以上人群中,中风成为最主要死因;中国居民慢性肾病致死率上升147%;老年痴呆症致死率上升121%;肺癌致死率增加103%。另外,国人死于肺炎的人数减少56%,死于疟疾人数减少88%。
面对数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与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全民医保体系提供良好就医保障等因素息息相关,且婴儿死亡率下降起着重要作用。而从中风成为我国老人首要死因,慢性肾病、老年痴呆症和肺癌致死率翻倍增加,可以看出慢性病攀升、癌症高发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
究其原因,曾强表示,吸烟、过量饮酒、“三高”饮食(高油、高盐、高糖)、运动少、久坐、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慢性病和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这些不良因素导致了2/3的慢性病。其次,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较低,“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结果”显示,九成国人健康素养不达标,知道定期体检并懂得利用体检数据的人太少;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2亿,而60%的癌症和70%的癌症死亡均发生在65岁以上人群中;第四,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和土地污染等都给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健康变化值得我们反思
曾强指出,这个数据研究很有意义,20多年来国人健康问题的变化值得我们去反思,同时也急需我们转变健康观念。
发展经济不能破坏环境和健康。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成果”表明,我国2.8亿居民饮水不安全、1.4亿居民的居住地环境受到污染。高发的肺癌就与空气污染关系密切。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的同时,不能破坏环境和健康。
别把预期寿命等同于健康寿命。虽然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但不能过于乐观,因为预期寿命只代表生命的长短,并不意味着活得健康。国人应更加关注延长健康寿命,即保持身体健康、无疾病缠身、不靠药物维持生命。2010年,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健康寿命仅为66年,比发达国家少了10年左右。
从“病后治疗”转为“病前预防”。成倍增长的慢性病致死率,反映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较差,治未病观念尚未普及,健康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如今很多农村地区也高发“富贵病”,但很多人对健康知识一无所知,出现疾病症状尚且浑然不知,更别提主动预防了。
重视体检,揪出“沉默的杀手”。包括慢性肾病在内的很多慢性病,表现得非常隐匿,疾病初期多数患者没明显症状,常被忽视,一旦出现明显、典型的症状,往往病情较重,难以挽回。每年定期体检利于揪出“沉默的杀手”,是减少疾病致死率最管用的方式。
药物滥用应杜绝。近年来,国人药物消费越来越多,正确使用药物可治病救人,但如滥用便会毒害身体,尤其是肾脏。上海一项针对17家二甲以上综合医院的调查显示,近1/3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病源于药物原因,且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另外,中药滥用也是一大问题,长期自行乱服中药调理,很不可取。
健康生活从点滴做起
针对国人健康变化,《生命时报》记者请教多位权威专家,从生活点滴教您防病之道。
好习惯延长健康寿命。曾强建议,做到以下几点利于延年益寿:一日三餐应规律,并保证食物多样化,少在外就餐;保证良好睡眠和愉悦心情;戒烟限酒;选择适合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中风信号。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崔丽英指出,远离中风最关键的是预防,除保证健康生活方式外,还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肥胖者尽早减重,保持情绪平稳。老人一旦出现脸部、肢体麻痹或无力,说不清楚话、流口水、行走困难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
不给肾脏添负担。中华医学会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香美院士指出,预防肾病应坚持低盐、清淡饮食;不暴饮暴食;适当多饮水,不憋尿;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滥用药物。
拒绝烟草防肺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表示,要想远离肺癌,要拒绝烟草和二手烟;使用环保装修材料,避免室内污染;天气好时常开窗通风,空气质量不佳时出门最好戴口罩;炒菜时一定要打开抽油烟机,保持厨房良好通风。
常动脑防痴呆。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高芳堃表示,老人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阿尔茨海默症,预防建议是老人多用左手吃饭、刷牙、梳头等,培养动脑的兴趣爱好;二是血管性痴呆,由脑供血不足导致,控制好血管病变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