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化员工:三十年磨一剑——化学检验工状元邹利民
她是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她曾数次冲进集团公司技术比武前三名。2015年在第十届职工技术比武运动会中,已经50岁的她把握住了最后一次机会,一举夺得化学检验工冠军。她就是氯碱新材料事业部质检分析班女工邹利民。20岁进厂,50岁夺魁,邹利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年添上了绚烂一笔,用30载证明有志者事竟成。
舒婷曾说过,“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在平凡但不平庸之间横跨的是背后付出无数汗水。”1986年,20岁的邹利民进入电化厂氯化分析室,开始了被她称之为与“数字打交道”的工作。“因为化学分析是人工检验操作,看似简单机械劳动,想要干好却并不容易,每个步骤必须一丝不苟,突出一个细字,分析结果才能做到一个准字。”邹利民深谙这个道理,她更明白分析结果误差在数字上可能只差之毫厘,但是带来的影响却可能失之千里的道理。为了练就过硬的操作检验技能,她虚心请教每位师傅,一遍遍跟着国家标准文件对照练习。就这样,操作台前常常逗留她的身影,反复用标准样品操练着对比检验,不断纠正操作手法,一点点缩小检验误差。不知酸碱腐蚀了多少双橡胶手套、纸上写满了多少检验记录,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2001年,邹利民通过招聘从车间考入厂质检科。
厂质检科给了邹利民更广阔的平台,能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检测仪器,跟随工艺员和厂家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带着问题思考学习,敢于提出质疑”是科室领导对邹利民的评价。2007年,在参与锦西化工研究院一些操作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邹利民发现按照原标准方法做样,误差容易超标。“我寻思着或许因为称样1克太少,分母基数过小,由天平引起的误差会导致最终结果偏差较大。于是就考虑加大称样量,增大分母,观察测试最终结果是否能更准确。”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前后分别做了12次实验比较,发现误差由原来的大于0.1%缩减为小于0.05%,切实减小了误差率。这项建议在2008年的国家标准修订中给予采纳并发布。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背后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过程中,邹利民像一名工匠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改进所从事的工作。“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吃老本’已经不够用,迫切需要吸收新知识。”邹利民坦言,四十岁以后学习接受能力比年轻同事要吃力,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因此,每当有厂家过来调试仪器,她都抓住一切机会请教,在实际生产中遇到问题不会只等待工艺员给出答案,而是主动研究,与厂家沟通,解决问题。“这次考试中新增了仿真操作,因为是在电脑上操作,运用不熟练,没有发挥好,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现在我的眼睛有些近视又老花,在滴定分析时总是特别小心,就怕一不留神滴过头。”虽然技术比武已经过去了,虽然明年就要退休了,但她依然在不断总结,以求做到更好,留给还在岗位上奋斗的同事们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作为一名厂级技师,邹利民负责对车间分析室员工进行技术指导,纠正不规范动作,并在分析记录准确填写方面加强把关。邹利民说,科室对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是电化厂分析工多年来在各项省市公司级比赛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每周科里的技术员都会给单位骨干进行培训,从网上查找最新的资料,或者从分析题库里反复出题给我们做。”“我们平常做样的时候就很规范,所以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同科室的女工们笑着说。“大家参加的比赛多了,对考点和扣分点都非常清楚,在比赛中就会特别留意这些地方。等比赛结束就回来互相分享交流。”邹利民说,质检科的女工个个都是了不起的女将,在省市级比赛中屡屡斩获佳绩,虽然都是老师傅了,可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丝毫不比年轻人差。
三十年磨一剑,磨砺出邹利民作为一名普通分析女工的闪光价值。三十年的执着,让她平凡却不平庸。在质检分析岗位上,她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谦虚好学的钻研劲、扎实的业务知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全力做好产品质量分析检验工作。
这就是邹利民,谦虚低调、严谨认真、勤学实干。她也只是电化厂诸多质检女将中的普通一员。在她这种敬业精神的鼓舞下,她们将一如既往,继续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毫厘必争的负责精神,在质量检验的行程上挥洒汗水,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