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省级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监测分析
产业集聚区是我省“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主要发展载体,也是全省资源集约化发展、产业协调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引领示范的窗口。产业集聚区坚持以提高空间集聚度、加快产业集群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造全省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平台。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集聚区)历经4年的开发推进,总体上已从“打基础、筑平台”阶段过渡到“引项目、聚产业”加速发展时期,在主导产业培育、产业优化、招商引资和集聚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一、推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014年,集聚区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的全省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坚持创新引领、转型示范的窗口功能,积极开展主导产业培育,注重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核心区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软件信息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得到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快。2014年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全省14个集聚区(不包括浙南沿海集聚区)重点规划面积为1003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371平方公里,投产企业3607家,比上年净增324家;产业增加值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增幅比全省快10.8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5432亿元,增长15.9%,增幅比全省快9.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69亿元,增长29.2%,工业出口交货值866亿元,增长10.8%,增幅比全省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营业收入3546亿元,增长33.5%,增速比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快21.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18亿元,增长28.7%,增幅比全省高12.1个百分点;企业利税总额 867亿元,增长18.6%;企业税收300亿元,增长14.7%;从业人员66.9万人,增长3.3%(详见表1)。
表1 14个集聚区经济发展情况(一)
集聚区 (简称) | 投产企业(个) | 产业增加值 (亿元)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工业新产品产值(亿元) | 工业出口交货值(亿元) | 服务业营业收入(亿元) | 科技经费支出(亿元) | |
杭州大江东 | 115 | 87 | 412 | 204 | 42 | 62 | 6.9 | 17 |
杭州城西 | 481 | 500 | 476 | 207 | 71 | 970 | 16.0 | 105 |
宁波杭州湾 | 279 | 189 | 801 | 470 | 93 | 152 | 14.9 | 13 |
宁波梅山 | 195 | 46 | 26 | 6 | 7 | 1070 | 0.7 | 24 |
温州 | 93 | 30 | 146 | 37 | 9 | 31 | 2.5 | 0 |
嘉兴 | 244 | 71 | 176 | 91 | 31 | 188 | 4.3 | 9 |
湖州 | 153 | 71 | 255 | 141 | 30 | 79 | 5.3 | 4 |
绍兴 | 412 | 171 | 717 | 209 | 137 | 132 | 10.5 | 15 |
金华 | 427 | 102 | 477 | 159 | 89 | 22 | 5.5 | 9 |
衢州 | 167 | 113 | 516 | 149 | 25 | 48 | 9.0 | 32 |
舟山 | 168 | 156 | 562 | 62 | 141 | 557 | 7.7 | 2 |
台州 | 455 | 112 | 572 | 172 | 141 | 53 | 8.2 | 24 |
丽水 | 203 | 51 | 245 | 68 | 25 | 25 | 2.8 | 7 |
义乌 | 215 | 61 | 51 | 14 | 24 | 157 | 1.8 | 11 |
合计 | 3607 | 1760 | 5432 | 1989 | 866 | 3546 | 96.0 | 272 |
表 1 14个集聚区经济发展情况(二)
集聚区 (简称) | 企业利税总额(亿元)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引进内资(亿元) | 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 | 世界500强企业(个) | 企业资产总额(亿元) | 企业税收(亿元) | 从业人员(万人) |
杭州大江东 | 29.6 | 179 | 45.9 | 5.1 | 2 | 561 | 31.3 | 3.6 |
杭州城西 | 437.0 | 236 | 59.6 | 4.2 | 1 | 2101 | 96.6 | 9.1 |
宁波杭州湾 | 72.2 | 302 | 100.8 | 3.0 | 12 | 892 | 32.3 | 7.6 |
宁波梅山 | 26.1 | 165 | 91.3 | 1.7 | 2 | 432 | 9.3 | 2.0 |
温州 | 12.0 | 71 | 46.7 | 0.0 | 0 | 188 | 5.7 | 1.7 |
嘉兴 | 22.5 | 156 | 26.2 | 2.3 | 6 | 422 | 10.2 | 3.9 |
湖州 | 29.6 | 168 | 62.5 | 5.4 | 2 | 412 | 6.5 | 2.6 |
绍兴 | 62.1 | 268 | 76.2 | 4.7 | 1 | 840 | 21.0 | 9.1 |
金华 | 36.4 | 159 | 74.6 | 0.6 | 0 | 431 | 13.2 | 6.1 |
衢州 | 31.8 | 171 | 138.1 | 0.2 | 2 | 661 | 9.4 | 5.2 |
舟山 | 12.9 | 358 | 258.1 | 2.0 | 0 | 1019 | 18.4 | 2.7 |
台州 | 33.9 | 223 | 74.3 | 0.1 | 1 | 625 | 19.9 | 8.6 |
丽水 | 23.5 | 98 | 87.5 | 0.5 | 0 | 161 | 6.0 | 2.5 |
义乌 | 38.2 | 165 | 45.6 | 0.2 | 6 | 1304 | 20.6 | 2.2 |
合计 | 867.5 | 2718 | 1187.6 | 30.0 | 35 | 10047 | 300.2 | 66.9 |
(一)集聚区正在成为培育主导产业重要平台
集聚区注重主导产业培育,一直秉承“重品质、强统筹”的发展定位,围绕打造“高端产业、高端科技”的目标要求,集聚区已成为全省培育主导产业的主要平台,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业、网络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和海洋生物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得到快速成长。2014年,全省有10个集聚区“1+2”产业占本集聚区营业收入比重超40%;8个集聚区制造业产值超400亿元,其中,宁波杭州湾达到800亿元;7个集聚区服务业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其中,杭州城西和宁波梅山2个集聚区营业收入达到千亿级,主导产业集聚不断加快。
(二)集聚区正在成为产业优化和创新发展先导区
加快了产业优化布局,注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互动发展,增量经济突出发展“优、新、高、特”产业,同时引领存量经济不断转型升级。首先,集聚区更加注重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2014年,集聚区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4%,比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幅高2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18%,比全部从业人员增幅高15个百分点,三产呈加快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其次,突出科技创新发展。“国千、省千”等高端科技人才不断进驻集聚区,行业龙头企业加快自主创办技术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加强各类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使集聚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聚集地。到2014年,已有9个产业集聚区完成省级高新园区创建;企业科技经费支出96亿元,增长5.4%,企业科技从业人员4.1万人,增长4.4%,企业自主创办技术研发机构666个,增长12.3%,累计引进“国千”“省千”人才272人,比上年新增103人,企业累计发明专利3630项,增长34.8%;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3.9%,增速比全省高22.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36.6%,高出全省7.4个百分点。
(三)集聚区正在成为承载“四大建设”主载体
集聚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干好 “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总体部署,加强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大项目成效显著,企业规模不断提升。2014年,集聚区企业总资产达到10047亿元,增长24%,企业户均资产2.78亿元,增长12.9%;世界500强企业35家,比上年新增2家,上市公司39家,比上年新增5家;协议引进投资总额50亿元以上大项目17个,实际利用内资1187亿元,增长49.7%;实际利用外资30亿美元,增长14.9%,增幅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当年新增投资亿元以上内资项目301个,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8个。 集聚区新引进项目以汽车制造、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为主,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助于集聚区内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集聚区正在成为集约化发展引领高地
集聚区突出“核心”区域的建设推进,注重集约化发展效率,提高了入区企业亩产投入产出效率目标,筑高产业准入门槛,让有限的发展要素资源效益最大化。2014年,集聚区重点规划区已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82平方公里),其中,当年新建成面积27.1平方公里;实现产业增加值56.3万元/亩,亩产比上年提高1.7万元;工业总产值354万元/亩,亩产比上年提高3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8.9万元/亩,亩产比上年提高7.6万元;企业税收9.6万元/亩,与上年持平;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0%,与上年持平;增加值能耗0.50 吨标煤/万元,万元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降低15.9%,降低率比全省快9.9个百分点左右。
二、存在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主导产业不强,集聚引领作用还不突出
集聚区在前几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总量的发展,对自身优势、分工协作、整合区域要素考量较少,普遍重视引进新产业、新项目,轻视存量产业的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重视增量发展要素的分配,忽视低效益存量要素的盘活利用。集聚区的主导产业选择雷同化,既弱化了各集聚区的特色产业集聚,又容易形成招商引资中的内部竞争,无法真正实现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去年下半年出台的《关于印发浙江省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33号),明确要求集聚区结合各自产业结构和特色,一个集聚区确定1个主导产业和2个重点发展产业(“1+2”产业),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培育。但集聚区前几年引进行业大项目较少,有效带动集聚区上下游企业、同类企业的聚集速度较慢,特色鲜明、布局集中的主导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不够突出,“1+2”产业总量合计占各集聚区比重不足40%的还有4个集聚区,主导产业对本地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有待于加强。
(二)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科技创新还需再发力
2014年,全省集聚区企业科技经费总投入、技术(研究)开发经费、企业办科技机构数、科技从业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5.4%、12.6%、12.3%、4.3%,均慢于同期工业总产值15.9%的增幅,企业内部创新发展投入后劲不足。集聚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与上海工业园区同期对比也有一定差距,科技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0%,比上海低0.9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63件/万人,比上海少91件,科技经费支出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8%,与上海持平。各类创新要素增长趋势减弱,进一步集聚面临不少问题,虽然集聚区内不少企业通过自建科技机构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但科技创新方面成效总体上仍难以发挥全省创新引领的作用。
(三)城市功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需加快完善
集聚区现有的城市功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产城融合程度较低。由于基础条件、发展定位、绩效导向等方面的原因,多数集聚区重点工作主要围绕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和基础建设等方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商贸、教育、文化等城市功能发展滞后。如杭州大江东、台州、衢州、金华等集聚区服务业发展缓慢,集聚区核心建设区域远离城市功能区,社会化服务设施配套少,集聚区人才公寓目前仅有杭州城西推出使用,宁波杭州湾、绍兴等集聚区还在建设中,其他集聚区尚未启动人才公寓建设。由于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没有同步建设,导致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困难、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不便等,既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也不利于引进与聚集高端人才。
(四)投入产出效率不高,集约发展需加力
集聚区同省内其余开发主体比较,投入产出效率虽具比较优势,但与国内高端开发区对比还有差距,作为全省发展创新的主平台,承载着全省创新引领重任,产出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集聚区发展效率指标与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对比还有一定差距,2014年,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企业户均资产2.8亿元,比上海少4.3亿元,资本产出比1.47,比上海高0.22,人均产值94万元,人均出口交货值15万元,人均创税3.2万元,分别比上海低51万元、46万元和0.4万元。
三、分集聚区经济发展评价
过去一年里,集聚区发展纵向比较成效明显,但集聚区之间的产业结构、产业基础、产城融合度等客观条件差距较大,因此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也有较大不同。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不同、发展重点不同,短期成果和长期成果表现不一,显性成就和隐性成就见效周期也不尽相同,因此,集聚区的综合指数排名虽有高低,但分类指标的发展成就各有千秋,优势各有所长。
(一)从2014年集聚区经济监测评价结果来看,杭州城西、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三个集聚区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处于前例,发展优势明显。
主要优势表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杭州、宁波两地靠江临海,水陆空交通便捷,大宗商品运输设施完善,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区域,也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二是产业基础雄厚,杭甬两大经济圈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引擎,网络软件服务业和智能装备制造业发达,产业层次相对较高,制造业集群发展比较成熟;三是招商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吸引大企业大项目集聚能力强,吸收内资和外资处于全省集聚区前例;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强,杭州城西和宁波杭州湾在创新经费投入、人才引进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杭州城西人才引进在全省集聚区独占鳌头;五是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突出,淘宝股份公司、大众汽车、美的物资供应公司等大企业引领作用明显,加快关联产业不断集聚发展;六是社会化服务功能相对完善,杭州城西集聚区与城市功能区融合发展,社会化配套服务功能较为完善;七是税收贡献度高,杭州城西和宁波杭州湾税收总额处于全省集聚区前两位,宁波梅山税收增幅全省集聚区最高,三个集聚区税收总额占全省集聚区总税收的46%。 不足方面体现在: 一是集聚区发展过于依赖龙头企业,企业没有形成“百花齐放”多头良性竞争的局面,容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象;二是产品研发设计和终端消费两头在外,宁波杭州湾汽车产业主要只是生产制造,杭州城西软件信息主要是平台服务,宁波梅山保税区只是企业虚拟入驻等现象,产业链不完整,容易受外围经济波动挤压;三是集聚区前期开发起步较早,投资总额、产业总量、投入产出效率均已处在全省集聚区高位,后期加速发展压力不断增大;四是产城融合发展不足,宁波杭州湾和宁波梅山集聚区离开城市功能区较远,社会化配套服务功能还需加快发展;五是经济结构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杭州城西工业经济发展较慢,工业类企业科技创新及产出效率不高,宁波杭州湾人均产出效率不高,宁波梅山还未创建省级高新园区,梅山岛上社会配套功能区建设较慢。
(二)经济评价指数处于中游的绍兴、杭州大江东、嘉兴、义乌、湖州、台州、衢州、金华8个集聚区,除了义乌其余均以工业为主,产业基础扎实,发展较快,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主要优势表现在: 一是工业制造能力强,经济总量较大,其中5个集聚区工业总值超过400亿元,绍兴工业总产值达到717亿元,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二是开发建设力度大,8个集聚区过去一年里投资总额均超过100亿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后续产能提升得到较好积累;三是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绍兴、杭州大江东、嘉兴等7个集聚区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绍兴、嘉兴、杭州大江东、义乌、台州、金华企业税收超10亿元,其中绍兴和义乌企业税收增幅较大;四是企业盈利能力稳定提高,绍兴、杭州大江东等6个集聚区企业利税总额增长超过10%,杭州大江东达到43%;五是招商引资力度较大,去年均超额完成省发改委下达的年度招商引资任务,绍兴、杭州大江东、湖州、衢州引进内资和利用外资取得较好成就;六是占全省集聚总量比重高,8个集聚区增加值、投资、引进内资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全省14个集聚区总量的45%、55%、46%、62%。 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城融合度较低,集聚区和城市功能区互补性不足,绍兴、杭州大江东、台州、衢州、金华集聚区远离城市功能区,三产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二是集聚区存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层次不高、能耗大,绍兴、杭州大江东、衢州企业能耗过高,节能压力很大;三是集聚区整体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提高较慢,绍兴、衢州、义乌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不足30%,杭州大江东、湖州科技经费投入同比下降;四是服务业发展缓慢,集聚区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服务业协调发展,为生产配套的设计研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类企业少,生活休闲类的商贸、教育、文化等服务缺失,绍兴、杭州大江东、台州、衢州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五是企业经营效益不高,嘉兴、衢州企业利税总额下降,衢州、义乌企业利息支出同比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同期企业利润增长,企业财务负担不断加重;六是义乌、金华尚示创建省级高新园区。
(三)经济评价指数靠后的舟山、丽水、温州均属于制造业为主的集聚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不俗成就,舟山、丽水重点规划区过于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温州重点区尚处于强基础搭平台阶段,见效周期相对更长。
主要发展成就表现在: 一是招商引资成果好,舟山引进内资总量处于全省前茅,丽水、温州引进内资增幅分别是45%、35%;二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舟山、温州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9%和28%,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均比上年增加3个;三是经济总量较快发展,舟山、温州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14%,舟山、丽水工总业产值分别增长18%、20%;四是产业结构得到完善,服务业加快发展,舟山、温州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4%、37%;五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丽水、温州科技经费支出增长20%,3个集聚区发明专利均大幅增长;六是产业发展质量得到提高,舟山临海制造产业集群不断做大,丽水核心区产业集聚度较快提高,舟山、丽水工业新产品产值增幅较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舟山、温州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严重,同期利息支出上升,企业财务压力不断加大;二是投入产出效率过低,丽水、温州的人均产出、亩均税收、亩均工业总产值处于集聚区较低水平;三是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丽水、温州还未完成省级高新园区创建,舟山、丽水、温州“国千”“省千”人才引进水平较低,舟山、温州去年没有新增“国千”“省千”人才;四是产城融合发展不足,丽水、温州产业区远离城市功能区,社会化配套服务缺失;五是企业规模相对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龙头集聚效应不明显;六是核心区发展缓慢,核心区入驻企业少,产业集聚度不高,温州尤为明显。详见表2
表2 产业集聚区分项指数得分情况(一)
集聚区 (简称) | 产业增加值 | 企业利税总额 | 总投资 | 1+2比重 | 产业投资增速 | 大企业入户数增速 | 科技经费支出比重 | 战略性产业比重 |
杭州大江东 | 7.4 | 7.5 | 6.9 | 7.1 | 5.4 | 7.4 | 2.1 | 2.6 |
杭州城西 | 9.4 | 9.1 | 9.2 | 8.6 | 6.4 | 4.8 | 3.0 | 2.4 |
宁波杭州湾 | 8.6 | 7.2 | 8.4 | 9.2 | 7.0 | 8.0 | 2.2 | 3.0 |
宁波梅山 | 8.1 | 8.1 | 6.8 | 10.0 | 4.5 | 4.8 | 2.7 | 1.8 |
温州 | 6.6 | 6.3 | 7.5 | 8.7 | 6.5 | 5.4 | 2.1 | 2.3 |
嘉兴 | 7.1 | 6.6 | 7.4 | 8.8 | 5.7 | 6.1 | 2.6 | 2.9 |
湖州 | 6.8 | 6.9 | 7.5 | 6.2 | 6.1 | 4.8 | 2.3 | 2.2 |
绍兴 | 7.0 | 7.4 | 7.7 | 6.0 | 5.3 | 6.1 | 1.9 | 2.3 |
金华 | 6.8 | 7.0 | 8.1 | 6.8 | 6.9 | 6.7 | 1.9 | 2.0 |
衢州 | 6.4 | 6.1 | 8.1 | 7.8 | 6.1 | 5.4 | 1.9 | 2.5 |
舟山 | 7.5 | 6.1 | 8.5 | 8.9 | 5.2 | 4.8 | 2.2 | 2.2 |
台州 | 7.0 | 6.8 | 8.0 | 8.0 | 5.0 | 4.8 | 2.0 | 2.4 |
丽水 | 6.2 | 6.9 | 6.2 | 7.3 | 4.2 | 6.1 | 1.8 | 1.8 |
义乌 | 6.8 | 7.0 | 7.4 | 8.8 | 4.5 | 4.8 | 3.0 | 2.0 |
表2 产业集聚区分项指数得分情况(二)
集聚区 (简称) | 新产品产值比重 | 千人计划人才引进数 | 建成区单位面积增加值 | 建成区单位面积税收 | 单位面积投资 | 劳动生产率 | 核心区及环保指标 | 总指数得分 |
杭州大江东 | 3.7 | 7.8 | 2.4 | 3.6 | 3.5 | 1.4 | 27.3 | 50.99 |
杭州城西 | 3.5 | 10. | 4.0 | 5.0 | 3.2 | 1.9 | 32.8 | 61.43 |
宁波杭州湾 | 4.0 | 7.3 | 2.6 | 3.3 | 3.2 | 1.4 | 30.7 | 56.08 |
宁波梅山 | 2.8 | 7.0 | 2.8 | 3.6 | 3.8 | 1.4 | 33.2 | 55.72 |
温州 | 2.9 | 7.0 | 2.4 | 3.2 | 2.6 | 1.3 | 25.4 | 47.65 |
嘉兴 | 3.8 | 7.4 | 2.5 | 3.2 | 3.4 | 1.3 | 27.1 | 50.95 |
湖州 | 3.9 | 7.3 | 2.6 | 3.0 | 3.4 | 1.5 | 28.8 | 50.75 |
绍兴 | 3.0 | 7.5 | 2.5 | 3.1 | 3.2 | 1.3 | 30.3 | 51.02 |
金华 | 3.1 | 7.0 | 2.6 | 3.2 | 3.0 | 1.3 | 28.1 | 49.75 |
衢州 | 3.0 | 8.3 | 2.6 | 3.0 | 3.1 | 1.4 | 28.4 | 49.81 |
舟山 | 2.4 | 6.0 | 3.0 | 3.4 | 4.0 | 2.0 | 28.0 | 49.70 |
台州 | 3.0 | 7.6 | 2.7 | 3.5 | 3.7 | 1.2 | 28.8 | 50.25 |
丽水 | 3.0 | 7.3 | 2.4 | 3.0 | 2.4 | 1.3 | 29.2 | 48.26 |
义乌 | 3.0 | 7.6 | 2.4 | 3.6 | 3.9 | 1.5 | 28.0 | 50.87 |
备注:1.集聚区指数满分是70分;
2.2014年部分产业集聚区重点规划区根据浙政办发(2014)33号文件作了调整,指标均为调整后的口径汇总。
(综合处 潘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