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潮奔涌逐浪高 ——改革开放40年浙江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回眸

27.12.2018  21:04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40年风雨兼程,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海洋渔业事业异军突起,到20世纪90年代浙江海洋与渔业蓬勃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从“八八战略”擘画全面深化改革大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声动全国……一步步走来,浙江逐渐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由传统渔业转向现代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管理不断加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渔民收入不断增长,海洋经济正向着高质量发展快速跃升。

快马加鞭不下鞍——

上了发条”的海洋经济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海洋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纲要(1993年~2010 年)》的实施,浙江海洋经济更是快马加鞭。

2003年,浙江省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几年,浙江充分挖掘“海洋生产力”,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7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600亿元,增速比2016年高出5个百分点。

如此高效和高速的发展状态,与浙江在全国较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等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2013年开始,浙江出台施行《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在国内率先以招拍挂的形式发授经营性用海的海域使用权。

2017年,浙江省在严格执行国家围填海总量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出台了《围填海计划差别化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指标安排与指标使用效率、产业导向、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情况等内容挂钩的管理机制,提高用海用岛生态门槛,禁止落后产能和“三高”项目用海,倒逼沿海地区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海洋资源要素有效保护与高效配置的有机结合。

在全省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浙江省出台实施了“公益性用海审批目录”,审批效率提高了80%以上,保障了沿海地区民生用海需求。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用海用岛机制,推行重大项目用海(岛)“即报即审”“专人跟进制”“咨询商议制”等制度,切实保障了舟山江海联运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2017年12月27日,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大港

向生态要效益——

海洋资源保护的不断深化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渔业,根据“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围绕现代渔业建设,浙江海洋人开始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海洋资源保护新模式,走向了一条向生态要效益的新路。

此后,浙江着力实施“生态渔业建设三大行动计划”。修复全省八大水系和重要渔业水域,进一步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坚持“生态强渔富民”的理念,实施生态强渔富民行动计划。实施“以鱼养水、以鱼洁水”的渔业洁水保水行动计划,打造生态渔业品牌,推动全省洁水渔业建设。

2003年~2006年,习近平多次到浙江海岛、渔村,就加快发展海洋经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等问题深入调研。他强调,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定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方针,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在全国率先打响了依法治海、依法治渔第一枪。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发力,加大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幼鱼资源的保护力度。2014年,省委省政府启动浙江渔场修复振兴计划。2016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以地方人大专项决定形式为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法制保障,这在当时国内尚属首例。

这一时期,浙江还全面实施以入海排污口整治为主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强化近岸海域344个站位季度水质监测、“三湾一港”166个站位月度水质监测、4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月度监测。

近年来,浙江逐步加大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2017年,《浙江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的正式发布,宣告浙江海洋生态红线先于陆域生态红线全面划定,牢牢守住浙江海上“大花园”的生态安全底线。

2018年3月,《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方案》出台,预期至2020年完成全省342.58公里海岸线整治修复,确保全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8%。启动“蓝色海湾”整治,构建水净岸洁、生态和谐、文景共荣的“黄金美丽海岸线”,以期实现真正“还海于民”。

渔港的“忠诚守护”——

海洋防灾减灾的安全底线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海洋预报减灾机制体制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持续为沿海各地提供科学的预警报信息,筑起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堤”,在防御海洋灾害、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撑海洋强国建设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1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批示精神,全面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标准渔港的建设,渔船的停泊、避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效缓解了渔船回港航程远、避风难、安全保障低的困境,基本解决了基础设施落后、港池有效避风面积严重不足、服务功能偏低等问题,在防灾减灾、服务渔区、方便渔民和保障渔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渔港建设投资力度、建设标准、项目管理水平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根据2016年渔港普查数据,浙江现有渔港共208个,其中中心渔港10个,一级渔港18个,二级渔港35个,三级渔港43个,等级以下渔港102个。这些年,浙江的渔港设施逐步完善,服务功能有效提升,通讯、监控、航标、气象、水文观测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拓展和提升了渔港管理及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

科技兴海的突破——

从“空白页”迈向“国际领先

1978年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海洋人在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上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期待着海洋科技的引领支撑。

但此后很多年,浙江的海洋科技发展一直是“一纸空白”。直到2003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和进步,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从21世纪初开始,浙江的海洋科技迅速崛起。

建设中的宁波舟山港北向大通道岱山鱼山大桥

2017年,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被授牌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集码头、冷链服务、口岸监管、后勤配套和水产品交易市场等设施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生物资源集散中心。

2017年,舟山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成果通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实现全天候稳定发电并网的潮流能项目,该项目使浙江乃至我国一跃成为国际海洋能开发的佼佼者。

这些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兴海战略在浙江这片蓝海上已经绽放绚丽的花朵,正在结出饱满的果实。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浙江将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提出的科技兴海战略思想,持续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全面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浙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

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