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015年以来,我省农业发展呈现小幅波动、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25.9亿元,增长2.8%;林业增加值113.8亿元,增长5.3%;牧业增加值189.6亿元,下降13.7%;渔业增加值503.5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2.4亿元,增长9.6%。分季度看,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1.3%,二季度增长1.5%,三季度由于“灿鸿”、“苏迪罗”台风接连影响,增速回落到1.1%,四季度在渔业增长拉动下,增速提升到2.0%。
一、种植业稳中有升,结构优化
2015年,浙江粮食生产呈现高开低走态势,春粮开局良好,早稻和晚稻遭受“灿鸿”、“苏迪罗”台风的影响,旱粮生产保持较好增长,全年粮食生产总体保持平稳态势。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916.8万亩,比上年增长0.9%;单产为392公斤/亩,下降1.5%;总产量为752.2万吨,下降0.7%。蔬菜、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持续增长,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一)春粮实现面积和产量“双丰收”。
2015年,春粮播种面积为293.9万亩,比上年增加9.5万亩,增长3.3%;总产量为72.3万吨,比上年增加4.4万吨,增长6.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34.7万亩,增长9.4%,总产量为35.1万吨,增长13.5%;马铃薯播种面积为82.3万亩,增长8.0%;总产量(折干)为21.9万吨,增长7.1%;蚕(豌)豆播种面积为47.5万亩,下降0.1%;总产量为7.2万吨,增长6.3%。
(二)早稻单产下降明显。
2015年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提升早稻种植补贴,积极推进农作制度创新,着重探索“早稻-蔬菜”水旱轮作新模式,保证早稻播种面积的稳定增长。浙江早稻生长前期气候较为有利,3月份早稻育秧播种,4、5月份分蘖拔节期气候条件良好。随着厄尔尼诺现象逐步显现,6月份浙江入梅后区域性、阶段性的强降水和连阴天气不利于早稻拔节灌浆,影响早稻正常授粉,降低结实率。7-8月台风“灿鸿”、“苏迪罗”接连影响,部分地区早稻大面积倒伏和受淹,甚至绝收,导致早稻单产下降明显。2015年早稻播种面积为174.9万亩,比上年增长0.2%,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单产为387公斤/亩,下降5.5%;总产量为67.7万吨,下降5.3%。
(三)晚稻面积略有下降,秋旱粮种植持续升温。
2015年,秋粮播种面积为1448万亩,比上年增长0.5%;单产为423公斤/亩,下降1.4%;总产量为612万吨,下降1.0%。其中,晚稻播种面积为1058.8万亩,下降0.3%;单产为481公斤/亩,下降1.5%;产量为509.5万吨,下降1.8%。晚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区单晚改为双晚,早稻种植面积平稳略增,相应的双晚种植有所增加,双晚单产明显低于单晚,间接引起晚稻总量下降;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阴雨天气对晚稻种植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灿鸿”“苏迪罗”台风直接促使我省出现连续降水,导致单季晚稻分蘖慢,无效分蘖增多,局部地区叶瘟发生严重,直接导致晚稻产量下降。
2015年,夏秋玉米的面积为104.3万亩,产量为31.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3%;夏秋薯类的面积101.5万亩,产量为39.4万吨,分别增长2.1%和7.9%。秋旱粮作物生产稳定增长,农户种植意愿持续升温,主要得益于自各级政府的旱粮生产扶持政策,同时,各地积极开展高产优质旱粮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种植旱粮的积极性。
(四)油菜籽种植连续七年下降。
自2009年以来,油菜籽播种面积已连续七年持续下降。油菜籽播种面积虽因观赏性油菜种植面积的增加有所变化,但仍因其难以推广机械化的种植特点和收购价长期低位徘徊的市场行情,农户种植积极性始终不高,种植面积持续下降。2015年,油菜籽播种面积为183.5万亩,比上年下降3.2%;总产量为25.1万吨,下降3.0%。
(五)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2015年,中药材播种面积预计为59.2万亩,比上年增长7.9%;产量为17.3万吨,增长12.3%。近年来,由于中药材经济价值高、销路好,并获得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部分地区引领产业升级,实行“公司+基地+农户”产业运行模式和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体系,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持续升温。
2015年,花卉苗木播种面积预计为220.7万亩,比上年增长5.1%。今年市政工程量和房地产绿化订单的减少,对花卉苗木销售产生一定压力,但在省政府“两路(即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四边三化”(即公路、铁路、河道、山旁边等区域的洁化、绿化、美化)战略决策的指导下,全省范围内3800多公里的高速公里、重点区域的国省道和2400多公里的铁路沿线展开了新一轮的“四边三化”行动,沿江沿河绿化工程、防沙保护工程等众多生态项目对绿化苗木存在刚性需求,同时,各地积极加快创建森林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市场对花卉苗木和盆栽类园艺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多,始终保持在求大于供的状态。
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预计为932.9万亩,产量预计为1805.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6%和4.3%;果用瓜播种面积预计为149.2万亩,产量预计为279万吨,分别增长3.9和2.9%。据农业厅数据,全年菜价波动较小,年度均价为3.69元/公斤,比上年略增。各地强化蔬菜基地建设,加强预测预警,提高果蔬作物抗风险能力,优化种植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使得蔬菜、瓜果产业化效应逐步显现。
2015年,茶叶产量为16.9万吨,比上年增长2.0%。茶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良好的气象条件使得茶叶全年生产季节长,品质较好;二是随着“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名优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应用发挥了规模化扩大茶叶产能的作用,同时,各地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有机高端茶叶出口增长明显;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茶叶消费拉动提供强劲动力,茶农种植意愿较高;四是绍兴市、安吉县率先试点茶园政策性保险,提高了茶农生产的信心。
二、林业发展全面推进,科学有序
(一)绿化造林平稳推进。
近年来,浙江坚持把绿化造林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工程,科学制定规划,精心描绘生态建设蓝图,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绿化造林的深入推进,可造林地逐年减少。2015年,浙江绿化造林任务如期完成,完成造林面积45.3万亩,比上年下降23.3%,其中:人工造林29.5万亩,下降26.5%;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15.8万亩,下降16.7%。浙江完成人工更新面积为14.2万亩,比上年下降34.0%。
(二)木材、竹材、竹笋产量“一降两增”。
2015年,木材产量预计为125.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6%,木材平均销售价格为895元/立方米,增长2.3%;竹材产量预计为19293万根,增长7.0%;鲜竹笋产量预计为157.2万吨,增长13.3%。鲜竹笋增幅较大主要原因,一是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竹笋的生长,二是政府的科技扶持项目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三是林产品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竹笋的生产和销售。各地积极规划以竹林、经济林基地为竹笋重点产区,以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设施化经营,增强基地抗旱能力,促进了竹林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畜牧业转型深入,效益凸显
(一)生猪生产下调趋缓,迎来新发展。
2015年末,生猪存栏为730.2万头,比上年下降24.3%,降幅比三季度末缩小4.7个百分点。其中,能繁母猪存栏为61.1万头,下降22.2%,降幅比三季度末缩小10.6个百分点。出栏肉猪为1315.6万头,下降23.7%。生猪生产下调趋缓,产能不断优化,价格持续攀高,效益不断凸显,生猪行业迎来发展的“甜蜜期”。
2015年初以来,猪价延续2014年走势,持续震荡下跌,3月18日跌至最低点,受清明节、“五一节”等节日消费拉动后持续增长,特别是进入7月后加速上涨,9月下旬后开始回调,进入12月份后略有回暖,总体呈现“先抑后扬、小幅震荡”走势。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2015年,待宰活猪、仔猪和去骨带皮猪肉集市均价分别为15.7元/公斤、21.2元/公斤和26.2元/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5.8%、22.1%和10.9%。同时,猪粮比平均为6.28:1,比上年的5.16:1高了1.12。
(二)家禽养殖仍处下调,恢复需要过程。
2015年末,家禽存栏为7518.2万只,出栏为15202.3万只,分别比上年下降10.6%和12.5%,降幅分别比三季度末扩大7.3和4个百分点。受2013年以来H7N9疫情和“杀白上市”政策导向的影响,家禽业的恢复仍有一个过程。
据省畜牧兽医局资料,活鸡价格2015年一季度末开始趋跌,5月20日调整至16.9元/公斤,而后回升,到9月23日为18.4元/公斤,上涨9.1%,但仍未回升至年初19.4元/公斤的水平。同时,全省鸡蛋价格延续2014年11月以来连续36周的跌势,到7月8日跌至9.3元/公斤的最低点,随后连续8周回温反弹,至9月2日达11.2元/公斤,上涨20.97%,目前呈趋跌回调态势,12月30日全省鸡蛋平均价格为10.8元/公斤。此外,鸭蛋的2015年平均收购价为11.20元/公斤,比上年下降8.9%。
(三)牛羊养殖“一减一增”,效益稳中有升。
2015年末,牛存栏为15万头,比上年下降4.8%,其中,奶牛存栏为4.4万头,下降5.2%,降幅比三季度末缩小2.6个百分点;牛出栏为8.3万头,增长1.3%。面对进口奶粉和液态奶对浙江奶业的的持续冲击,养殖户为保持利润,淘汰低产牛,生产效益总体稳定。
羊存栏为113.4万只,出栏为111.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7.5%。由于各地畜禽养殖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湖羊产业振兴计划政策进一步落实,湖羊养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效益稳中有升。
(四)畜禽产品产量总体下降。
2015年,肉类产量预计为130.2万吨,比上年下降16.6%。其中,猪肉产量为103.3万吨,下降18.6%;牛肉产量为1.2万吨,增长2.6%;羊肉产量为1.8万吨,增长6.5%;禽肉产量为23.7万吨,下降6.5%。禽蛋产量为33.3万吨,下降14.7%;牛奶产量为16.5万吨,增长3.8%。
四、渔业生产趋于稳定,保持增长
2015年,浙江渔业养殖产量稳中有升,捕捞产量趋于合理、稳定,总产量保持稳步增长。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水产品总产量预计为603.2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为338.4万吨,海水养殖产量为93.8万吨,分别增长4.3%和4.4%;淡水捕捞产量为9.1万吨,基本持平;淡水养殖产量为102.8万吨,增长5.2%;远洋渔业产量为59万吨,增长9.0%,增幅放缓。渔业生产保持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国内捕捞生产形势好转,渔业资源有所恢复。 从海洋渔业资源监测情况看趋势向好,海洋渔业资源有所恢复,渔民出海生产积极性较高。一是得益于“一打三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再加上渔场振兴修复和增殖放流等措施,渔业资源恢复成效初步显现;其次,柴油价格下降明显,渔民捕捞意愿较大,捕捞作业时间增加。2015年柴油均价维持在6000元/吨,比上年每吨下降1000元左右;第三,受2014年渔业油价补助申报政策的调整,大多数渔船坚持每月生产,往年5-6月份是渔船停港季度,今年大部分渔船生产持续到休渔期。
二是水产养殖开始回稳,逐步走政策调整出阵痛期。 2015年海洋养殖得益于气候适宜少病害、设施提升增产能、浅海养殖拓空间等利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进入第三季度后,由于受到 “灿鸿”等台风影响,沿海海水养殖受损情况比去年严重,但总体上全省海水养殖产量保持平稳增长。此外,为降低市场风险,提高水面利用率,水产养殖多品种立体混养的模式开始得到不断推广。淡水养殖正逐步走出“五水共治”、山塘水库禁限养区划定、温室甲鱼整治等政策性调整阵痛期。
三是远洋渔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增幅放缓。 2015年,浙江投产远洋渔船共计572余艘,远洋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产量稳中有升,但价格低迷。远洋渔业产量增幅放缓的原因在于:一是2014年东南太平洋(阿根廷)鱿鱼旺发,单船产量在1700吨左右,属于历史高水平,2015年下半年开始,阿根廷鱿鱼资源量明显较去年下降,产量回落;二是2014年12月份以来,印尼实施新海洋法,针对非法进入本国水域的外国渔船,实施了零容忍政策,措施强硬,在印尼作业的50余艘远洋渔船处于停港状态;三是远洋渔业产品国际市场低迷,由于我国与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秘鲁、智利等国廉价的境外鱿鱼制品大肆进口冲击国内市场,远洋鱿鱼价格出现暴跌,对远洋渔业生产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一产处 吴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