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希望工程已走过25年,有多少孩子因此改变了人生
校长蓝宏给孩子们上课。
浙江在线05月1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攀)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一双渴望求知的大眼睛——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像瞬间。多年前,一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一时间,“大眼睛”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的代名词。如今,照片中的女孩儿苏明娟已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
不知不觉中,由共青团组织发起并实施的希望工程在浙江已走过25个年头,数不清有多少孩子因为这项工程改变了人生轨迹,更数不清有多少陌生人因为这项工程握住了彼此的手。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像一本厚厚的日志,用奉献记录下希望的点滴;他们像永不止步的跑者,用付出传接着希望的火种;他们是希望工程中,播撒“希望”种子的园丁。
日前,记者来到浙西一所少数民族小学——龙游县沐尘畲族希望小学,聆听三代“希望园丁”讲述他们和这所希望学校的故事。
老“园丁”石秋松
穿越风雨遇见阳光
敲定采访时间,校长蓝宏给记者发来一条短信:我们学校比较远,可以的话尽量早些来。盯着手机屏幕,记者脑海中瞬间闪过很多字眼:高山、黄泥地、土瓦房……
从龙游县城到沐尘畲族乡,30多公里路程,一路山丘连绵,初夏时节,漫山翠竹随风摇曳。将近一个小时山路颠簸,一切似乎都朝着想象中的景象走去。抵达目的地时,那些头脑中预想的“刻板印象”却在瞬间被推翻。
这是一所山脚下的小学,翠竹掩映,走进校门,两栋崭新的三层教学楼,朗朗读书声和操场上的嬉闹声划破山区的宁静。窗明几净的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还有正在施工的塑胶跑道……如此场景,对比以往,石秋松感慨万千,这位从教40多年的老教师把半辈子的时光献给了山里的孩子。
来到沐尘畲族希望小学前,石秋松在龙游南部山区最偏远的门祥村、马戍口村两所村办小学任教。“那个时候,山里的孩子想上学不容易。”他回忆道,可是那时山村经济条件差,有的孩子交不起学杂费,村小除了一间破旧的课室,几乎没有像样的教学设施。
石秋松不得不挤出课后、节假日的时间,在校园周边开辟出3亩多的土地,种上些白菊花、茶叶等经济作物,以这种特殊的“勤工俭学”方式为学校添置一些设施。
相比教学条件的落后,更让他揪心的是,一些孩子上了两三年学就被迫辍学,他还要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家长。
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石秋松希望这群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他更希望有一个地方,让自己实现这个愿景。
2000年,他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沐尘乡中心校(沐尘畲族希望小学)。
当时,在浙江希望工程实施机构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努力下,经多方筹措,学校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回想起第一次看到教学楼的情景,石秋松仍难掩激动,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遮风挡雨、安心读书的地方。为了解决家庭偏远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学校将几间瓦房改建成宿舍楼,他也不用再和以前一样,守在河边背着低年级的孩子过河。
2005年前后,在希望工程等多方帮助下,学校又新建了一幢综合楼,添置了希望书库、实验室等设施,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有400多名学生就读。直到现在石秋松都记得,当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时,那脸上的笑容有多灿烂。
作为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老教师,石秋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四十载桃李芬芳,抽屉里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记录下他和这群孩子的故事。无论是教过的还是没有教过的,离开的还是留下的,石秋松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而这群孩子也从来没有忘记石老师。
去年6月,一次体检中,石秋松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在杭州做了手术,回到家调理不到3个月,他说服了家人又回到讲台上。
班里细心的孩子从石老师那顶黑色帽子和办公桌上的药液袋中,发现了他的秘密,女生偷偷抹眼泪,已经转学到外省的学生特地和父母赶回沐尘看望石老师,“这些孩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我了。”
石秋松今年60岁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这是他教师生涯中带的最后一个班,特别想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如果说希望工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阳光,那么石秋松就是推开窗的那双手,让阳光照在每个孩子脸上。
“中生代”蓝宏
为了希望坚守山区
2011年8月23日,这个日子,44岁的蓝宏记得特别清楚,这一天,他接班成为沐尘畲族希望小学校长。
第一次走进校园,蓝宏心中“咯噔”一下,尽管当时学校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和他此前任教的学校比,差距仍然不小。最早援建的教学楼经过10多年风雨,已经有些陈旧,食堂餐桌高低不平,孩子们不得不站着吃饭,学生宿舍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时常断水断电……
既当校长,又要“兼职”当老师,工作千头万绪,刚接手时,蓝宏特别焦虑,不知道从何入手。而给了他方向和力量的,正是那群可爱的孩子。
有这么几件事,像刀一样刻在蓝宏的记忆里。
有一年冬天,山区下起大雪,积雪没了脚踝,蓝宏和老师们赶在周一前,给每个家长打了电话,让离校远的孩子留在家里。那天,校园里空空荡荡,中午,正在准备教案的蓝宏,看到一个小家伙背着书包走进校门。他出门把孩子领进了办公室,拍掉他身上的雪花,一问,孩子叫李子谨,低年级段的学生。
“老师没给你们家打电话吗?”蓝宏问。
“打过了,可是我怕课落下太多,跟不上,就偷偷跑来了。”他咧着嘴笑,小脸冻得通红。
蓝宏后来从班主任那里得知,孩子的家距离学校有四五公里山路,凌晨5时多,天没亮,他就离开家,跌跌撞撞徒步走了将近6个小时山路才赶到学校。听完,蓝宏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不把学校建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蓝宏一步步构想、实施着学校的改造升级计划。
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学校地处山区,又位于黄铁矿的矿区,地下水含硫量过高,不能饮用。引来山泉的水管从水源地到校内水塔,一路经过竹林、农田、村庄、公路,落差近300米,加上年久失修,水管经常破裂,蓝宏经常要带着老师们一起沿路查找漏水点、重接水管,直到2013年筹资4万多元,改造了其中一段水管,学校才解决了师生用水难题。
其次是校舍改造。在很多人眼中,蓝宏是一位“化缘”高手,5年来,他为学校筹资近90万元,先后新建了自然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添置多媒体设备、图书、学生餐桌,还给住校师生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
蓝宏说并非他特别懂“化缘”,而是从政府到社会对希望工程事业持续的关心和帮扶。
学校越变越好,蓝宏却越来越“抠”。不久前,自来水接到了学校,但那根引山泉的水管,他不舍得停用,稍加改造专供生活用水;接受采访时,突然想到办公室的灯没关,起身就往回跑……省下来的钱,蓝宏只想都用在孩子身上。
沐尘畲族乡地处龙南山区,近年来,山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随处可见新建的楼房,但还有一些家庭因病、因事故、因灾害等生活相对困难。
为了改变这些家庭孩子的处境,学校特别组建了爱心小组,了解他们的家庭条件,摸排出35名需要资助的孩子,给予精准帮扶。
同时,蓝宏通过龙游团县委、县教育局、沐尘畲族乡政府等部门及在杭州的朋友,联系上了各地慈善组织、爱心人士来校捐资助学。5年来,已累计接受校外爱心人士资助的钱物超过15万元,受益学生超过200人次。
80后潘思路
传递梦想播撒希望
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幽幽竹海;没有车马喧嚣,只有“且听风吟”,多少人甘于承受这样的孤独?
在沐尘畲族希望小学,30岁的潘思路是最年轻的老师之一,在这里,他已度过了6年青春岁月。
潘思路的家在龙游县城,第一次来学校,车子没上高速,开了一个多小时。从此,学校成了“家”,而他的“室友”就是116个孩子。
潘思路除了要接手并不擅长的体育、数学课程,还是学校唯一的宿舍管理员。
“你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怎么管这么多孩子?”记者不解地问。他低头,笑得很腼腆,“刚开始确实挺难的。”
最小的一年级新生只有6周岁,离开父母,晚上常常哭闹,潘思路学着给他们讲故事,唱儿歌,哄孩子入睡才离开。
学校里没有独立的医务室,孩子偶尔闹个肚子,头疼脑热,多少个夜晚,潘思路背起他们往乡卫生院跑,陪着他们打针、挂盐水。
在和这群孩子相处中,潘思路发现他们的心思特别细腻,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偷偷躲在被子里哭。蓝校长后来告诉他,全校超过20%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30%以上是留守儿童,他们不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
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后,潘思路特别注意保护这群孩子。他给孩子们讲曹文轩的《草房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用文学滋润他们的心田,驱散成长的烦恼。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3年前,潘思路被派到杭州一所学校学习,那里的校长特别喜欢他,几次请潘思路留校任教,可是学期一满,他还是选择回到了沐尘。
问他为什么?他说,不是孩子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这群孩子。
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山风吹拂竹海,潘思路也会想家,也会有烦恼。可是等天一亮,孩子围着他,递给他一颗糖,一张小卡片,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
近几年,随着山区水库移民、村民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少,和潘思路同时进校的老师中有两位已经离开,可他没想过走。
潘思路的微信名叫“沉淀”,他说自己的理想就是,沉下来做一件事,一件等自己老去,回想起来仍然有意义的事。
而希望,也在他的沉淀中得以传递。
-记者手记
在沐尘畲族希望小学采访时,曾遇到一个孩子,她像极了“大眼睛”女孩,眼神中透着求知的渴望。老师告诉我,孩子父母离异,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除了政府补助,主要生活来源就来自山上的一小片竹林。
听完介绍,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开口和孩子聊,生怕一不注意就触碰到小家伙内心最柔弱的地方。可这孩子却大方地和我打招呼,还热情地给我看她画的画,画里有她的家,有爷爷奶奶,房子边上到处是盛开的鲜花。
或是童言无忌,她没有避谈爸爸妈妈。她说很多小伙伴也很久没见过妈妈了,但是学校里有老师,还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假期来看望他们,她觉得每天都过得挺开心的。
离开沐尘时,这个孩子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奔跑的笑声一直回响在我耳畔。回想起他们的眼神,我觉得和苏明娟的“大眼睛”也不是很像,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我很少看到迷茫和无助,如果旁人不提及,恐怕没有多少人能看透他们的“身世”,而这可能就是“希望”和希望工程带给他们的变化。
对孩子们来说,希望工程给了他们“希望”,为他们拓路的,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者、建设者,还有像石秋松、蓝宏、潘思路这样的“希望园丁”为孩子们披荆斩棘。
孩子还小,感恩的心意可能还不知道如何表达,但我相信,感恩的善种就此已在他们心中埋下。
离开大山的时候,我回望校舍,心中祝福这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希望工程中,将希望的光芒传递给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