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民等待12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浙江在线4月13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吴振宇 编辑/马丽红) 殷红的血液从宁波市民彭海平的血管中缓缓流出,通过身边的一台机器分离出了造血干细胞。数个小时之后,这份生命的火种将被送至北京一家医院拯救另一个生命。
今天上午,历经12年等待的彭海平终于在浙江省中医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成为了浙江省第230例、全国485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同时成为浙江捐献时年龄最大、入库至捐献等待时间最长的志愿者。
12年前的小善举迎来拯救生命的机缘
“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躺着不能动而已。”在捐献过程中,彭海平显得神色轻松,还不时和身边的人聊天。
彭海平出生于1962年,是宁波当地派出所的一名协警。2003年,浙江开展了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彭海平登记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那时候还是很稀罕的事情。”当时彭海平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非常少,曾经有内地患者通过台湾捐献者的帮助才获得了救治的希望。因为觉得对别人有帮助,彭海平便主动登记加入了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随着时间流逝,彭海平也对这件事渐渐淡忘,不料在十多年之后当初的小小善举迎来了拯救生命的机缘。
去年底,北京的一名白血病患者由于病情恶化,紧急在造血干细胞资料库中检索配型。与他成功配型的仅有两人,在另一位志愿者因故无法捐献后,彭海平成为了唯一的希望。
在接到通知后,彭海平和妻子毫不犹豫地开始准备来杭行装。但此时,彭海平还有一个担心: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万一无法通过捐献前身体检查,很可能就掐灭北京病人的希望。
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沈建平告诉记者,通过体检发现,彭海平由于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健康状态非常好,生理年龄可能比实际年龄还要更小一些,因此完全符合捐献的需要。
红十字志愿者护送生命的种子赴京
“13日赴杭为北京的患者送生命的希望,是一种荣幸,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责任高于所有的一切。我必将安全无误的将生命的种子送达……”几天前,来自浦江的周荣军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
今天他即将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搭乘航班护送彭海平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飞往北京。在出发前,他特地赶到省中医院看望彭海平。
周荣军目前从事运输业工作,平常工作颇为辛苦,但依然热心志愿服务。在2012年登记进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后,去年7月他也成功为上海的一名患者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
“捐献成功之后,感觉自己中了500万大奖。”提起这段帮助他人的经历,他依然非常激动。后来,周荣军还曾经收到受助患者通过红十字会寄来的一盒巧克力和一封感谢信。
“尊敬的好心人:在我生命遭受到巨大危难的时候,是您伸出了温暖的手,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感谢信上寥寥数语,牵系起了素未谋面的两个人难以割舍的缘分。
“那盒巧克力我在冰箱里放了很久,一直舍不得吃。”周荣军笑着说。
在即将肩负重任启程赴京之际,周荣军又在朋友圈上传了自己与彭海平的合影,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爱,让我们相识相遇!”
浙江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已有5.2万库容量
沈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此前大量的血液疾病临床治疗中,都会遇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配型困难的问题,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为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望。
国内外造血干细胞采集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还没有发现过因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的例子。“应该说是绝对安全的。”沈建平说,在干细胞捐献前会对志愿者的身体健康条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果发现患有高血压或者一些器质性病变就不会实施捐献。
由于血液中原有的干细胞数量非常少,无法进行采集,捐献者需要在之前连续数日注射一定量的动员剂,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抽取血液并分离出干细胞后,血液的其余成分还将重新输入捐献者的体内,“这和捐献成分血的原理是较为类似的。”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适应年龄是18至55周岁,因为配型成功需要等待,因此采样的年龄被限制于45周岁以下。
记者从浙江省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经拥有5.2万人份的库容量,仅在去年,就成功实施了58例捐献。
“能够联系到彭海平其实非常幸运。”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时过境迁,早期入库的捐献志愿者,经常在初次配型成功后却无法取得联系。因此,入库志愿者一旦联系方式有变,应及时联系红十字会进行修改,否则就可能让拯救生命的机会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