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典当行2015年度年审工作圆满结束

03.05.2016  14:33
 


全省典当行2015年度年审工作圆满结束






我厅高度重视典当行年度审查工作,把年审作为防范行业风险、促进规范经营的重要手段来抓。春节过后就着手布置,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度典当企业年审工作的通知》(浙商务发[2016]16号),对年审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进行了全面部署。到4月底,年审工作圆满结束。



一、总体情况



全省共设有401家典当公司、35家分公司,经年审确定为A类的典当公司334家、分公司29家;B类典当公司37家、分公司2家;不予通过的典当公司30家、分公司4家,年审结果已在厅门户网站上公示中。总体来讲,当前典当行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处于歇业状态;违规情况较往年有所降低,主要表现为向股东借款和业务超比例放贷;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但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年审程序规范高效。 县(市)商务主管部门(市区企业由设区市)在2月底前完成初审,设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汇总并上报。3月份由省典当行业协会对各地年审申报材料进行复审并出具意见,4月份我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做到了层层把关规范高效。 二是注重减轻企业负担。 我厅在总结往年做法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各个环节,进一步简化年审手续,凡是商务部监管信息系统上可以查询的报表一律不要求企业提供,并取消了提供审计报告的要求,企业仅报送年审报告书和规范经营情况核查表,既减轻企业经济负担,又方便了办事。 三是充分发挥属地监管责任。 发挥属地商务主管部门作用是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核心所在,我省通过建立三级监管体系落实了基层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绝大多数市县商务部主管门都能按照要求提交地方年审情况报告和典当企业年审汇总表,对未正常经营或违规经营情况主动责成企业整改,能够明确地提出初审意见。 四是行业协会作用到位。 省典当行业协会已经成为我省典当行业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厅平时注重与协会交流沟通,注意培养协管能力,提升行业协会在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省典当行业协会根据各地上报材料结合商务部监管系统和日常所掌握的情况,逐家进行对照审核,对每一家提出具体的年审分类建议,即正常规范经营类、违规整改规范类、未参加年审类。 五是在年审中开展服务解决问题。 我厅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利用年审时机开展为典当企业服务专项活动,大多数地方做到深入企业排查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期间我厅赴杭州市组织召开典当企业降本增效座谈会,听取意见;授权省典当行业协会在年审期间指定专人换发到期典当经营许可证,方便企业;引导僵尸企业兼并重组,为企业股权调整提供耐心的业务指导和高效的审批服务,行业企业反映良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行业分类管理制度。 对于年审A 类的典当企业,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优化服务,支持评先评优,发动参与浙江省星级典当行评选。分类处置存在问题的企业,对于存在不规范经营的B类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名单,要求各地跟踪整改,加大现场核查频次,促使规范经营。对于年审不通过企业,要求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再次核实,我厅将在规定时间内启动强制注销程序,维护行业整体形象。



(二)加强行业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严守红线,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和违法吸收公众存款,防止系统性风险。二是信息化监管,依托商务部典当行业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典当业务进行日常监管,实时掌握动态。三是属地监管,强化属地商务主管对典当公司的现场核查,发挥省典当行业协会的专业支撑与业务指导作用。



(三)服务和促进行业发展。 一是主动引导,制订并发布浙江省“十三五”典当行业发展规划,按照“稳定经营、回归特色、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引导股东实力突出的企业走产融结合的产业链短贷业务;特色经营的企业走民品典当业务;一般优势企业走业务混合经营和抱团发展的路径。二是政策创新,积极呼吁修订出台典当行业管理条例,提高行业法律层级。争取商务部在我省试点开展典当行业监管创新。三是服务创新,在优化日常审批服务的同时,引导典当企业开展“互联网+”的探索与创新,引导典当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行业结构。

(市场建设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