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年底4万亿怎么花:鲜有部门跟钱过不去

26.11.2014  10:32

  □年底“突击花钱”并非仅仅是少数领导干部奢靡之风在作怪,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顽症

  再过几天,就要进入2014年倒计时的节奏了。每每此时,学生们开始想着放寒假,农民工准备返乡过年,商家店铺都会有年终盘点,而一些政府部门官员也会翻开财务账单,盘算着如何将预算余额用完。

  这就是年底“突击花钱”。据媒体报道,10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至10月,全国财政支出约11.4万亿元,完成预算74.2%;按照年初2014年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的预算,11月和12月全国财政支出将高达39484亿元。于是,问题来了,还剩近4万亿,年底怎么花?

  其实,年底“突击花钱”的财政现象并非“大姑娘坐轿头一回”了,中央每年三令五申,媒体每年口诛笔伐,但年底“突击花钱”也总是年复一年的出现。究其原因,众所周知的便是“今年没花完、来年少给钱”的基数预算制度。长期以来,根据法律规定,地方政府部门每一年的预算都是视上一年度收支情况而定的,如果一个单位去年预算是1000万元,只花了800万元,节约下来的200万元不仅全部上交,而且第二年的预算可能会因此削减为800万元。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面对这样的制度,恐怕鲜有政府部门是和“钱多多”过不去的。

  与此同时,也许有人会问,都到年关了,政府部门为何还剩4万亿元?为何不在预算编制时就堵住这一漏洞?

  其实,每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会听取和审议预算报告,与此同时,也存在代表“看不懂”“看不完”预算报告的情况,特别是短短几天之内,要对一个上百亿的项目“简明扼要”的财政资金投向进行准确把握,要在一叠厚厚的预算报告中审出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基于这种预算监督的失位,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在年初预算编制时,或者好大喜功、上报大项目,或者见利忘义、虚报项目,努力让自家的“钱袋子”鼓起来。

  话说回来,年底“突击花钱”并不完全等同于地方财政的“丰衣足食”,实际上基层“等米下锅”问题依然突出。按照惯例,每年全国人大在3月份才批准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的钱拨付到地方时已经是第三、四季度。管“钱袋子”的和花钱的严重不同步,也会逼迫地方政府部门在一年中花钱时“前紧后松”,这不仅不能说明“钱多多”,反而会影响经济民生项目必要性的建设开发。

  整治年底“突击花钱”,势在必行。如今,在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的背景下,在党纪国法齐头并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官员大吃大喝、公款旅游恐怕难以再现了。因此,年底“突击花钱”并非仅仅是少数领导干部奢靡之风在作怪,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顽症。未来,各级人大应严格按照预算法,进一步扎紧“钱袋子”,仔细审查各地各部门上报的项目;进一步简化财政预算的决策程序,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为财政“蛋糕”的切分争取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