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发征求意见稿 时隔2年多银行二维码支付重新开闸
吴超绘
一度叫停的银行二维码支付重新启动。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央行在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后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二维码支付
重新开闸条件成熟
据悉,此前央行曾向支付清算协会、银联发函确认二维码支付地位。函件称,线下条码支付具有进入门槛低、便捷等特点,适用于对传统POS收银成本敏感的小商户的日常小额交易,定位于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的有益补充。央行要求支付清算协会会同银行卡清算机构、主要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出台条码支付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并在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2014年3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文件,紧急暂停虚拟信用卡产品及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认为二维码支付在客户实名制审核、支付指令确认、支付安全、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着风险隐患。
“不过,当年央行的‘暂停’并非叫停和取消。”钱报智库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的二维码支付相关业务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近年来,随着支付技术提升、账户实名制落实等,重启二维码支付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工行已捷足先登
更多银行陆续跟进
事实上,已有银行捷足先登。7月15日,工行在北京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通过“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便利程度,顺应了移动互联时代居民消费零星化、碎片化、线上化的新趋势,成为国内首家拥有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虽没有正式启动,但已开始涉足扫码领域。
“当然,商业银行推广二维码支付的应用,与当前市场上基于支付机构虚拟账户开展的二维码支付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董希淼认为,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支付模式看,银行的二维码支付与实体银行卡支付的差异仅在于支付信息交互方式的变化,其后台账户仍基于实体银行账户,不存在因资金沉淀在虚拟账户带来的金融风险,消费者资金安全更有保障。此外,银行可以获取与传统银行卡支付一致的支付信息,有利于风险识别管控和客户关系管理。
从支付技术看,此前应用于“云闪付”等各类支付产品的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将会继续用于银行的二维码支付产品。采用Token技术的好处在于,可对账户敏感信息进行保护,确保账户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
扫码分享到手机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