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园区循环经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31.08.2015  10:14

     

  2014年,浙江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耦合,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不断探索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园区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两美”浙江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的情况下,我省园区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一)园区经济平稳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4年,园区共有工业企业11.9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主营业务收入43611亿元,增长10.0%;实现利润2442亿元,增长11.0%;年末从业人员596万人,年平均劳动报酬4.4万元,增长10%。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实力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9.0%和68.9% [1] ,比上年提高4.8和3.9个百分点。 

  (二)淘汰落后产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我省园区坚定不移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加速园区转型升级。2014年,园区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05家,被淘汰企业年产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164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016吨标煤,下降8.9%;万元产值用水量26.3吨,比上年减少1.6吨,下降5.7%;纺织、医药、石化、火力发电、冶金、建材、造纸等行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用水量和电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最快的是火力发电,为3.464吨标煤,比上年减少0.201吨标煤,下降5.5%;万元产值用水量和万元产值耗电量下降最快的都是医药行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27.9吨,比上年减少10.8吨,下降27.9%;万元产值耗电量为201.4千瓦时,比上年减少46.9千瓦时,下降18.9%。 

  (三)静脉企业发展迅速,资源再利用水平提升 

    2014年,园区静脉企业(指园区内以购进垃圾和废弃物进行再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发展迅速,废物转换、资源再生利用水平有效提升。2014年底,园区内共有静脉企业172家,年工业总产值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这些静脉企业全年共购进垃圾和废弃物995.7万吨,比上年增加296万吨,增长42.3%。其中,从园区内购进废弃物359.3万吨,占废弃物总购进量的36.1%;从国外购进废弃物为117.2万吨,占废弃物总购进量的11.8%。2014年,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2063.5万吨,比上年增加74.5万吨,增长3.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63.0%,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四)环境治理多管齐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根据园区循环化、生态化要求,我省园区多管齐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加强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的审核,促进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园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14年,园区清洁生产企业占全部入园企业15.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过国家、省、市清洁生产中心审核认定的清洁生产企业1956家,占18.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园区74家,新入园企业3667家。除加强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等举措外,在环境治理方面着重抓两个方面:一是抓结构减排。通过结构调整和行业整治,关停部分污染企业和设施污染物的减排。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1万吨,比上年减少11.3万吨,下降50.4%,下降幅度比全省二氧化硫排放多47.2个百分点2,二氧化硫减排力度超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抓污水治理。根据“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园区重点加强治理污水,改善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设。2014年园区共有污水处理厂115家,比上年增加9家,增长8.5%。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和有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全年共处理污水7.1亿吨,比上年增长7.6%,污水处理率为82.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伴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园区循环经济在得到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两极分化,部分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下降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景气度有所下降,园区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两极分化。一方面,重视科技创新的企业在调结构促转型的有效促动下,科技投入明显加大。2014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支出科技活动经费382.7亿元,比上年增加42.4亿元,增长12.5%;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用于技改投入增长较快,企业用于技措技改的费用为80.9亿元,比上年增长28.6%;被调查企业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17.6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占比出现下滑,购置新设备积极性下降。2014年,园区内1033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企业3367家,占32.6%,比重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年用于购置设备费用241亿元,比上年减少84.2亿元,下降25.9%,其中用于购置环保设备费用16亿元,比上年下降20.8%。 

  (二)污染物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在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呈下降态势的情况下 2 ,园区排放量无论与上年比,还是占全省比重均呈上升状态,减排压力依然不可忽视。2014年,园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6.6亿吨,比上年增长3.1%,占全省比重为44.3%,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9.9万吨,比上年增长39.4%,占全省比重为13.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而从全省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比上年下降8.7%,COD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9%。 

  (三)“循环不经济”现象仍存在 

  从微观领域看,当前不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做到循环起来,却很难发展经济,比如在一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项目上,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导致企业内部“发展线性经济合算, 发展循环经济吃亏”,即出现“循环不经济”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企业不愿加大循环经济投资,不愿推广先进技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逐渐减弱,发展循环经济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逐渐突显。 

  三、促进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相对于传统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更为经济的新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一要靠发展理念的转变,二要靠科技创新的驱动。所谓发展理念的转变,就是要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而,一般情况下,包括废气搜集利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废弃物再利用等,对实施主体来说,有可能带来循环使用成本高于线性使用、资源产出率低下等“循环不经济”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除政府政策引导,经济补偿等措施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在科技上实现突破,使循环经济实施主体从资源循环利用中获得超额收益。只有“循环经济”比“线性经济”的成本—收益更加合算,才能激发微观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中的先行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有效组织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整合优化,促进集约发展 

  园区具有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的功能和优势,但目前园区功能发挥不足、管理较为混乱。为此,去年底,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各类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意见的通知》,要加大省级开发区整合力度,提出了空间整合、体制融合和制度整合的要求。但从目前看,整合的效果尚未体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对整合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加快整合步伐。适时调整整合政策措施,重点是要从充分发挥园区集聚、集约功能上下大力气,逐步在园区内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空间集聚度密的产业集群,促使其实现内敛式、集约式发展。 

  (三)完善考核评价,加强示范引领 

  目前,对园区的考核评价工作的着重点在于园区经济开发,而对园区循环经济和生态发展的评价考核还缺少有效的办法和体系。有必要从循环发展、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和考核,进一步引导园区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两美”浙江建设这个主题,设立园区发展目标,将园区打造成“两美”浙江的示范区。 

     

                                                                                          (省地方统计调查局二产处  李佳乐) 

     

  注: 

  [1]数据来源: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数字来源:2014年浙江省环保厅环境状况公报。 

  [3]因园区整合优化提升,部分园区扩园,上年对比基数已做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