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近30年后,杨炼重回故里展现“杭州符号”

09.07.2015  09:17

    他是色盲,却爱用各种大块艳丽的撞色

    那一年,他和顾城谈诗论画

    展览现场

    连日的雨让杭州少了七月应有的炎热。昨天,在杭州图书馆展览艺术中心的人,却在大幅色彩鲜艳的油画里,感受到了夏日的温度:红色的六和塔、黄色的钱塘江、黄绿色的西湖水、橙色的荷叶……

    昨天下午,一场名为《2015晨晓杭州符号》的画展开幕。这些与杭州有关的画作,是旅居海外多年的画家晨晓,首次回到故里描绘杭州印象。展览将持续至8月3日。

    晨晓的作品,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面积地使用了高饱和度的纯色色块。许多色彩从绘画的用色规律上来说是不可置于同一画面内的,可在晨晓的作品中,却频频出现这样的冲撞:红色配绿色,紫色叠黄色……

    “这可能跟我是色盲有关。”晨晓说得很坦然。

    1949年出生的他,是朱熹的后代,家宅曾经紧邻西湖。他经常去西湖写生,结识了画友吴山专、张培力等这些如今中国当代艺术中流砥柱的人物。

    中国美院恢复招生的那一年,晨晓与他的画友们都去参加了考试,因为色盲,他没有拿到录取通知。

    这并未让晨晓放弃,他背上画架,开始游历,一边走一边画。当曾经的画友们在美院深造时,晨晓则进入了大自然的课堂,名山大川都曾映照在他的笔下。

    1985年,“85新潮美术运动”开始,在美院南山路的展览馆里,一场名为“85’新空间”的画展开幕。晨晓的画作也在其中。

    “但我是个配角。”晨晓说,张培力等人早已拥有了学院派技法,开始对艺术本身做更深层次思考,而这些年纵情山水的他,还只是沉浸在绘画带来的单纯愉悦中。

    一年后,感觉到自己与学院派的距离,晨晓去了新西兰,继续用任性的色块画着他执着的自然。而这份坚持,终于让他有所收获——他是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新西兰主流画廊的画家。

    而这一别杭州,就是近30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淡宁/文 实习生 顾羽卿/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