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改革明星步鑫生:我是一块铺路石
中新网杭州6月7日电题:80年代的改革明星步鑫生:我是一块铺路石
记者赵晔娇
步鑫生于6月6日在家乡浙江省海盐县去世。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家喻户晓的改革明星,现在鲜少为年青一代所知。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到海盐缝纫合作社当社长开启革命性的改革时,中国首富宗庆后还刚刚回到杭州,顶替母亲教职入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鲁冠球的万向集团才只是从3间平房起步的农机修配厂,冯根生虽已掌舵杭州第二中药厂(后为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却因太穷、太落后被人看不起,动员全厂要争气。30年时光飞梭,这些人如今皆是浙商界乃至全国商界的常青树。
外报对于步鑫生的评价甚至超过这三人,认为步是中国改革的象征,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可是步1988年因企业陷入困境后就黯然出局,从此离开家乡远离人们的视线。如今,这一位改革明星的离世,再度让人回想、反思3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这场千年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这一时代选择了我。我是时代的需要,需要有这么一个典型来推动全国的经济改革。如果不是步鑫生,还会有李鑫生、王鑫生……”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年,鲜少露面的步鑫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将自己最明星的八十年代定位为:一块“铺路石”。
“步鑫生神话”席卷全国
步鑫生,1934年1月出生于海盐县,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原海盐县二轻总公司副经理。
20世纪70年代末期,步鑫生到海盐衬衫总厂的前身海盐缝纫合作社当社长。在步的回忆中,他是临危受命的:“生产总是上不去,主要毛病就在大锅饭上。”
记者注意到,步鑫生似乎习惯“力挽狂澜”式的角色。多年后,他离开被称为“伤心之地”的海盐北上创业,在北京承包一家亏损的服装厂创办了“金宝路”衬衣,后又接受亏损状态中的辽宁盘锦服装厂推出“阿波罗”衬衣。他总是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步鑫生的的改革破冰从打破大锅饭开始。从1979年,厂里作出一项规定:实超实奖、实欠实赔、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车间搞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
“1984年,张劲夫(注: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同志来考察。我汇报了打破大锅饭的办法,他连声说好,说是打破了‘两铁’:铁饭碗、铁工资,要在全国推广,他还伸出手指头向天上捅了捅,意思是要捅破大锅饭的锅底。”步鑫生曾这样回忆。
步鑫生留下了许多至今品读起来都耐人寻味的“金句”:改革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发展,企业发展要创品牌,靠创品牌能传代、靠拉关系要垮台。在我的厂里,谁砸我的牌子,我砸谁的工资。他的经营理念为当时同样处于改革攻坚期的企业所借鉴、吸收。国有企业的掌门人,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赵林中曾专门到海盐取经,他告诉记者,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们按照他的四句话“生产上抓紧、管理上从严、经济上搞活、生活上关心”进行实践,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当时的国企改革中,步鑫生的做法充满了冲击性,像是企业搞招待标准是三菜一汤,在上海人民广场登霓虹灯广告,租下一台皇冠牌小轿车往返上海、海盐接送客户,销售员出门跑业务坐飞机、坐软卧,给厂里设计厂歌、厂旗……这些都是对当时国营企业固有管理制度的反叛。由此,责难声随之而起,说他“破坏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比资本家还资本家”。也就是在一片责难声中,步鑫生的做法获得了成功。
1982年,海盐衬衫厂以年生产130万件衬衫的能力步入著名衬衫厂行列。固定资产从步鑫生接手的那年3万元,增加到1982年的113万元,从1980年至1982年间,实现税利164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小企业中已是相当高的。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对新华社内参刊登的《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一文批示“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此后数十天内,步鑫生迅速成为“全国最为知名的工厂厂长”。
当时外电报道步鑫生成了中国改革的象征,密切关注市场,赚取高额利润,解雇不称职工人,同时也指出与资本主义最大的差别,“绝大部分利润归国家。”
此后,“步鑫生神话”席卷全国。1984年,甚至被公认为“步鑫生年”,他所“享受”的宣传待遇无出其右,其铺天盖地之势,堪与当年对焦裕禄和雷锋的宣传相比。
改革梦断西装厂
1984年步鑫生如日中天之际,海盐衬衫总厂开始上马西装项目,“上面叫我创办中国最大的西装厂。”步鑫生如是说。
步鑫生不愿意,因为衬衫和西装毕竟不一样。迫于上面的压力,他还是把年产6万套规模的计划送到省里,一位主管厅长看后表示,步鑫生是全国模范,要做就做最大的。什么是最大?这位厅长顿了顿:30万套,18万美元的预算变成80万美元。
“工厂要一步一步发展,我说不行不行,头脑不能发热,可是没人理我。”去年,步鑫生在家乡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说到一句:“政企一定要分开。”
1986年,西装项目建成,谁料西装市场急剧萎缩,同时国家出台宏观调控,财政紧缩。钢材涨价,水泥涨价,投资成本激增,当时海盐衬衫总厂年利税最高不过一百多万,而西装贷款利息就要四十多万,“小马拉大车怎么拉得动。”步鑫生认为海盐衬衫总厂由此转折,效益急剧下滑。
步鑫生不是个例,那时候全国上马的西装项目都差不多一个命运。
1988年1月15日,步鑫生被免职。《人民日报》头版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
步鑫生曾这样对中新网记者说:“现在回过头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不是一路顺风的,曲曲折折,来来回回。改革本来没有路,是一块块铺路石铺出来的,我步鑫生也就是其中的一块。”
“小人物”被封浙商“偶像”
在步鑫生被免职后的几十天,他离开家乡到上海创业、随后北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昔日的海盐衬衫总厂如今也已变成一片住宅区。
在时任嘉兴市委书记的庄洪泽看来,步鑫生有缺点,但他当年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今天看来还是先进可行的,后来的失败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有失公允的。
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则在理论层面揭示了步鑫生的失败,他认为市场化企业的成长,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一个天才型的企业家仍然难有作为。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写道:“步鑫生是19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他是胡耀邦‘钦点’的企业大胆改革的典型,《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可是,到80年代后期,步鑫生的海盐衬衫总厂因扩张过速而发生经营危机,他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步鑫生本人出走海盐,不知所踪。”
步在回忆时也常常说到胡耀邦,他说:“我曾在胡耀邦同志生前用过的写字台的台板下面看到一张字条,上面是他亲笔写的步鑫生三个字。我只是一个小人物,耀邦同志日理万机还记得我一个小人物,这大概是改革的缘分吧。”
就是一样一位自称是“小人物”的改革者,却给同时期的浙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传媒界也将他封为浙商的“偶像”。
鲁冠球曾对媒体说,他一直记得步鑫生的一句话:“咱们是靠办厂子吃饭的,离了这一点,真的一钱不值。”
冯根生当年也曾经到步那里取经,“步鑫生他们在30年改革开放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诉后来者,这里有地雷,那里有漩涡,绕过去,这就是步鑫生的贡献。”他如此评价步鑫生。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给步鑫生留下了一个位置。2008年7月,早已退出商界的步鑫生荣获“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拒之不敬,受之有愧。”当时,他这么告诉中新网记者。
6月8日,海盐将会有一场关于步鑫生的追悼活动,中新网记者将继续关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