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政策+平台+激励“三轮驱动”实现高技能人才倍增

04.11.2014  16:29

  宁波市镇海区高技能人才“倍增计划”实施两年来,以高技能人才政策推动技能人才自我提升,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实现“能工巧匠”批量生产,以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增强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两年来,全区参加紧缺工种技能培训与技师考评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2013年度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124人,同比增长145%;今年上半年培养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同比增长364%。

  一、注重政策引领,扩大政策覆盖面

  一是注重政策引领。2012年8月,镇海区在全市率先出台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以政府买单方式,鼓励技能人才培养和选拔,帮助企业留住高技能人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储备技能专才。其中,首次设立高技能人才技能津贴,使高技能人才享受到原本只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才可享受的政府特殊津贴,引导社会不断形成尊重、争做高技能人才的新“人才观”。

  二是打出政策组合拳。从政策层面形成“技能提升培训有补贴,高技能人才到企业工作有津贴,技能人才出成果有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开发培养格局。实施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根据技能人才结构需求,对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分别由原来的800元、1000元、1200元上调至1500元、2000元、2500元,补贴力度全市领先;实施高技能津贴,结合区域高技能人才紧缺实情,重点开发化工、装备制造等36个紧缺工种,对符合条件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和5000元的技能津贴,两年来累计向358人次兑现津贴总额117余万元,涉及企业128家次。

  三是扩大政策覆盖面。放宽区级紧缺工种范围至55个,将企业急需且反映强烈的19个紧缺工种也纳入其中,吸引更多技能人才实现自我提升;放宽职业资格证书获证年限要求,使新进考取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能尽早享受到技能岗位津贴,促进区属企业引进、留住高技能人才。

  二、注重平台建设,实现能工巧匠“量产”

  一是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挖掘区内企业技术能手和优秀技术攻关团队,以资深技师为骨干,充分发挥技能大师“执牛耳”作用,搭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两年来,全区已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3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形成“四级联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格局。

  二是发挥平台“传帮带”作用。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培育载体,以技能讲座、带徒传艺、技能攻关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能工巧匠”批量生产。如石化建安的陈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立足技术难点攻关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步,陈辉和团队带徒30余名,攻克技术难点30余项。受陈辉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进一步带动,石化建安的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了量、质提升,目前,公司拥有高级工、技师及高级技师600余人,高技能人才占员工总数的40%。

  三是实现能工巧匠脱引而出。两年来,一批技能大师荣获各级各类奖项,如明欣化机的陈俭峰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职业技能带头人”、浙江省“钱江技能大奖”等称号,石化建安的范丽锋和俞晓波分别荣获2013年“浙江省首席技师”称号,富德能源的王志涛和华通电器的黄苏江分别荣获“宁波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

  三、注重人才激励,增强人才培养内生动力

  一是实施多种形式的政策激励。鼓励企业创建省、市、区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累计最高给予20万元补助;鼓励优质培训机构落户并开展培训项目,考核达标后给予5万元以内奖励;鼓励技能人才参加“技能比武”,对在全区职业技能比武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可直接获得相应中、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

  二是实施企业多元化激励机制。以石化建安为例,建立健全了基本薪酬标准化增长机制,根据员工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使岗位差别、能力提升、考核差异等内容体现在薪酬增长中,提高员工自我成长成才的积极性;专门设立“陈辉型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引导员工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共有8名一线技能人才获得该奖项,每人奖励2000元;采用“以比促练”方式,组织开展公司内部技能比武,对获得各工种第一名的职工给予公司股权奖励。

  三是建立企业技能人才标准化自主评价体系。对规模以上、管理规范的企业允许开展自主人才评价,形成以企业自主评价为主,社会化考评、专项能力培训考核等相辅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有效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政府推动与企业缺乏主动性等矛盾。目前,全区已有16家企业拥有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