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提升绍兴水城产业的思考

07.01.2015  22:08

相较于江南水乡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绍兴产业发展往往不被世人所关注。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经济增长放缓,却让长期积累的纺织产能过剩、产业偏水度高、环境污染较重等等问题凸显出来,引发各界重视。新常态的出现,适逢绍兴处于发展路径转折期、大城市建设关键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如何使产业发展与水城建设交相辉映,实现名城复兴,这是当下绍兴正在思考的重大问题。

去年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绍兴产业更富有活力和竞争力,把绍兴建设成为江南生态宜居水城。应该说,新常态下实现名城复兴的战略和线路图已经明确,接下去是如何研究落实。

有鉴于此,学习外地发展水城产业经验,研究产城融合启示十分必要。本文运用SWOT方法 [1] ,分析绍兴发展现代水城产业发展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苏州、常州、嘉兴等苏浙城市发展水城产业的经验,对绍兴水城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绍兴市重构亲水产业:基础尚好、优势犹存

绍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在水乡迅速崛起,造就了绍兴产业经济辉煌。同时,治水也同步推进,昔日水乡风貌也得以保护和延续。

(一)亲水发展成就江南名城经济地位。一部绍兴发展史亦是治水史,治水先治业,治业必治水,在绍兴可渭深入人心。从大禹治洪水,马臻筑鉴湖,直到近四十年来的围海涂,绍兴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过。进入新世纪,总投资12亿元的市区环城河综合整治、连续三轮“清水工程”的实施,使“江南宜居水城”形象初步显现,同时,坚定地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2001-2013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1.8%,高于浙江省平均0.3个百分点,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2.1%,较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污水处理能力的提高,2013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比2000年下降94.7%,80%的考核河道断面达标或基本达标,全市整个河网水质有了明显的好转。

(二)互动发展成就水城产业链优势。在绍兴传统产业中,三缸 [2] 之一的“染缸”(泛指纺织业)是最大的产业。改革开放后,当代绍兴人在老祖宗留下产业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依靠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基本构建从化纤原料到织造、印染后整理、服装服饰到纺织机械的完整水城产业链。最为典型的中国轻纺城,从1985年依托快速发展的纺织产业集群建立棚屋式柯桥轻纺市场(77个门市部,89个摊位)到当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交易专业市场,2013年总成交额已达1105亿元。2013年全市规上纺织业总产值达到3452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7.3%,51个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2295亿元,其中9个纺织市场创造了1561亿元(68.0%)的成交额。

(三)各界共推成就绍兴上市板块。新世纪初,绍兴就把企业上市定位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性举措。2013年末,全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2家,上市企业数量在省内仅次于杭、宁,累计从资本市场融资467亿元,逐步形成了“绍兴板块”优势。通过上市,不仅筹集了巨额发展资金,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促使一批绍兴企业从相对封闭的家族企业向更加开放的现代企业转型,达到了“融资、融智、融制”目的,有效带动了绍兴产业集群发展。2013年末,“绍兴板块”5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206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52%,以全市规上企业数的 1.4%,创造了18%的销售收入、21%的净利润和22%的税收贡献。

(四)体制创新成就资源配置率先。2008年金融危机后,绍兴作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呈现政府勇挑担子、企业敢闯路子的喜人现象,探索了有绍兴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其中在浙江省率先倡导“亩产论英雄”,开展了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2010-201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0%,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提高36.7%。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省内率先出台了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明确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年内投入100亿元的财政扶持资金。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61.45亿元,增长10.3%,总量和增速均居浙江省第3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1%,居浙江省第4位。

二、新常态下绍兴经济发展:路径羁绊、压力趋大

近年来,绍兴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新常态”趋势。2010年—2013年,绍兴经济增长速度几乎每年下换一个档,从11.0%、10.5%、9.7%、8.5%下滑到2014年上半年7.0%。如果既有增长路径不改变,保持底线以上增长恐难以为继,竞争压力也将日趋增大。

(一)县域布局与规模发展路径难以争先。新世纪以来,绍兴依赖县域经济为中心、依靠民营化和市场化规模取得成功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固有弊病日渐凸现,地区竞争力日益下降。从前后两个10年对比看,1994-2003年的这10年,绍兴GDP年均增长15.3%,以绝对的优势遥遥领先苏、常、嘉三市,而2004-2013年的这10年,苏州、常州GDP年均增长13.4%和13.3%,增幅提升0.4和1.2个百分点;嘉兴虽回落1.2个百分点,但绍兴却大幅回落3.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绍兴回落幅度更加明显,且增速列四市之末,领先发展的优势逐年消失。(见表1)

  1 :前后两个 10 年苏州、常州、绍兴、嘉兴四市 GDP 年平均增速比较单位: %

 

苏州

常州

绍兴

嘉兴

1994-2003年(前10年)

13.0

12.1

15.3

13.2

2004-2013年(后10年)

13.4

13.3

11.4

12.0

提升幅度(百分点)

0.4

1.2

-3.9

-1.2

注: (1)常州于2002年通过撤武进县为区,辖区达到5个。(2)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12年,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3)2000年嘉兴市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中心城市辖二个区(秀洲区和南湖区)。

 

(二)偏水度高与同质发展路径难以升级。从产业偏水度 [3] 看,几个城市中,绍兴规上工业偏水度较高,2013年苏州、嘉兴和绍兴分别为0.48、0.58和0.62。在水乡,由于水资源丰富,群众对偏水度高一点的产业往往容忍度也高一些,但长此以往造成了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惰性。从产业布局看,绍兴有近40个块状经济,但很多是在同一块状内同一类企业的简单集聚,缺乏产业链统筹,价格战几乎成为唯一竞争手段,创新创意缺乏,2013年绍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09%,远低于苏州(2.6%)、常州(2.57%)和嘉兴(2.49%),整个区域以创新引领发展的氛围不浓、产业附加值不高,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5.5%,短期内难以超越苏州(20.3%)、常州(21.6%)和嘉兴(17.8%)。

(三)消耗大与水气污染重发展路径难以为继。长期以来,绍兴产业特别是纺织印染行业逐渐成为一种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金融危机时虽为绍兴产业链所吸引,但一定程度绍兴却成为江苏与广东印染行业转移的接纳地,时至今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2013年,绍兴每万元GDP能耗0.63吨标准煤,能耗水平高于苏州和嘉兴。同时,绍兴每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要排放14.48万吨工业废水,31.69吨二氧化硫,环境代价远远高于苏州和常州,粗放型发展方式如未得到有效转变,企业在经济增长渐趋放缓的新常态下将难以生存。  (见表2)

2 2013 年四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苏州

常州

绍兴

嘉兴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0.61

0.63

0.62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吨/亿元)

10.44

5.90

14.48

13.54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吨/亿元)

25.90

17.60

31.69

46.74

 

三、水城经验借鉴:高端错位、亲水亲城

回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浙同类城市发展经验对绍兴借鉴意义很大。苏州、常州和嘉兴、绍兴,这四个当年几乎并驾齐驱的兄弟城市,如今发展各异,许多方面领先绍兴。

(一)产城清晰的精致双面绣——苏州。苏州自古以来就有“水城”美誉  。在产城定位上,始终如一地把古城保护与产业布局完美结合,赢得了持续发展。有三点值得借鉴:(1)始终以“一新一旧”规划布局。20 世纪90年代后期,抓住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在苏州古城东部,与新加坡合作建立288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2年9月,合并位于古城区的沧浪、平江、金阊三区为姑苏区,县级市吴江市撤县设区,进一步理顺苏州古城保护和太湖整体保护开发的体制机制。(2)始终以水城旅游主线开发。在适度开发以古典园林为传承的历史文化古城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发周庄、同里、甪直三个以水为灵性的古镇,将“人水和谐”的旅游发展思路发挥到恰到好处。(3)始终以水城综合交通网理念拓展。苏州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当年,在苏州还出现了高速公路建设为保护周庄绕道的故事。

(二)创业创新现代装备智造城——常州。常州位于上海南京之间,沪宁高速公路开通后,常州从沪宁线上原来的中转枢纽一下蜕变为中间过站,无法同步融入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但常州的发展却是颇具新意,对处于杭宁左右夹攻中的绍兴十分有借鉴意义。在城市空间优劣情势的演变上,常州准确定位,塑造了现代创新城的城市形象。有三点值得借鉴:(1)一体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上,从2002年进行部分行政区划,建立“一体两翼”的大城市框架,到近期以“产业西进、科技西进、项目西进和基础设施西进”的大常州发展战略,推进常州与金坛、溧阳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在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常州民营创新模式”。(2)重抓创新为发展之本。新世纪之初,针对80%企业是民营“草根企业”、企业直接与大学建立合作能力不足的现状,创办科教城推动企业和大学合作,大胆植入科技等创新要素,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3)开发“无中生有”旅游。常州近年来围绕一条古城河(濠河)将各景点串起,抓住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做深“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旅游文章。特别是独具匠心的打造综合性主题公园——中华恐龙园,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无中生有”的神话,并与常州淹城遗址公园交相辉映。

(三)五彩水乡的旅游蝶变——嘉兴。嘉兴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吴越文化是其悠久历史的象征。新世纪以来,嘉兴旅游开发,有三点值得借鉴:(1)借风造势开发。以世博会为契机接轨上海,开发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大型旅游项目,实现了由“潮、湖、河、海”向“红、古、蓝、绿、银”五色品牌精彩转身。(2)突出水镇开发。 “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房前街道屋后河”的西塘,无疑成了江南水文化最美妙的诠释,乌镇抓住茅盾故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资源,争取到了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永久落户乌镇颁奖,打造“诗画乌镇”,并成功创建成全国5A级景区。而西塘将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交织融合,打造 “生活西塘”,将“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如水墨画卷悠扬铺陈在游客眼前。(3)不同模式开发。乌镇的开发模式,主要是引入中青旅为大股东,成立一家公司,增资完成后,中青旅持股51%。西塘的开发模式,主要是以镇政府为主导,镇上的居民积极地、全方位参与全镇的各项开发项目。应该说,两种开发模式都取得了成功,2013年,乌镇和西塘游客均突破500万人次,开创了一条“先行古镇保护,适度旅游开发,旅游反哺保护”的良性发展道路,值得借鉴。

四、 思考与建议:保持定力、贯彻两重

审视绍兴自身发展,当下经济增长放缓,产业转型又在攻坚期。环视周边城市,发展有声有色,势头勇猛。值此之时,绍兴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亲水发展,更需要保持定力,发挥优势,消除羁绊,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新一轮发展,实现名城复兴。

(一)以创新引领破题,促水城产业转型。在重构产业过程中,应以亲水为前提,借鉴常州创新模式,构建产业与城市互动、生态与生活共融的亲水产业新格局。一要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要通过优势重点产品及产业链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信息经济、生命健康、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全力培育亲水宜业、绿色高效的新兴产业。二要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要通过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植入,加快提升绍兴传统产业,正确对待如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 “双百技改”工程和“机器换人”,引导企业通过更新设备、革新工艺,提升装备自动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研发设计,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推进。三要加快都市农业发展。要通过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提高“菜篮子”生产水平和都市保障水平。要培育和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企业、示范项目,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二)以水城旅游破题,促水城名至实归。绍兴是一个筑在水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市规划区水域面积占14.7%。在水城旅游开发上,可借鉴嘉兴古镇开发模式,保持水乡风貌,展现绍兴特色。一要超前谋划一批重建水城大项目。可规划将柯岩鲁镇→古城偏门的鉴湖水系连成一片,重塑“十里鉴湖、美丽水乡”如在镜中游景象;可规划把古城主要景点与三山(府山、蕺山、塔山)用城河连接起来,沿河配套一些设施,体现水城韵味;可选择安昌古镇、西小路至吕府水街等规划水镇、水街样本,进行整体开发。二要精心策划名城名人旅游。常有人感叹,相比常州的“一个人与一座城”的主题主线旅游,绍兴名人资源虽多,但旅游更多地还是靠着老祖宗留下的“鲁迅、黄酒、师爷”等老品牌吸引着外地人。今后要根据“有故事可讲、有线路可串”的思路,通过物境、情境和意境的设计,塑造从“全城游”→“全市游”类似“新天仙配 [4] ”精品线路。三要开发名城文化消费。绍兴有许多凸显自己特质和内涵的文化,但“文化不经济”的现象比较突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也较浙江省平均低。今后要积极适应大众的需求,重点在开发文化产品、文化休闲、文化体验等方面想办法,在培育文化企业、引进文化项目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文化消费发展。

(三)以发展平台破题,促水城统筹发展。以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借鉴苏州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以大统筹推进大融合,以大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一要以“亲水亲业”定位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编制,以发展亲水产业为重点,统一制定绍兴市中心城市各区、各平台的产业发展规划,并与曹娥江“一江两岸”等区域规划、水城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全面构建以水为脉、产城相融的亲水产业空间布局。二要以“亲水亲城”主导水城融合建设。以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主导,开发建设好以镜湖新区为核心的现代山水城,全力推进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功能融合,提高大城市综合能级,打造好东浦、安昌、柯桥、斗门、丰惠五大水乡古镇,推进城乡水城一体建设。三要以“亲水亲绿”配置各平台资源。要以差异化资源配置为导向,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综合效应评价排序,相应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创新土地、厂房、设备等要素交易流转机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低效用地、存量建筑及设施的盘活再利用。

(四)以简政放权破题,促水城体制创优。向改革要发展红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一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抓紧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努力确保职权数量下降50%左右,大力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积极向县级政府下放各类市级审批权限。着力推广柯桥区企业投资高效审批做法和滨海新城不再审批试点,切实抓好网上审批改革,把绍兴市打造成为浙江省行政审批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城市之一。二要提升行政服务水平。扶持对象要从“扶企业”向“扶企业、扶平台、扶环节”并重转变,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多种工具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探索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促进金融资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探索建立“资源共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业平台合作共建新模式。三要加强督查提升担当精神。要使各级干部都有明确的任务、有明确的指标、有明确的责任,真正做到发展重担合力挑、人人身上有指标。要加强督查考核与问责,对一些交叉重叠、困难较多的工作,实施首问责任制,做到问题不推诿扯皮,不袖手旁观,共同想办法解决难题,不断提高执行力。

 

 

[1] 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竞争优势、竞争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2] 绍兴三缸,即指绍兴的酒缸、酱缸、染缸,分别泛指绍兴的酒、酱制品和纺织三个行业。

[3] 产业结构偏水度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其产业结构偏向单位产出耗水量多的产业的程度。

[4] 这条由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地旅游部门共同推出的“新天仙配”旅游线,处于浙东交通枢纽的位置,串起了新昌大佛、石梁飞瀑、仙居漂流、临海长城等精品景点。自2001年推出以来,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