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浙江常山进藏老兵:奉献青春28年无悔

08.10.2019  10:01

  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6日电(记者 周禹龙)国庆长假期间,浙江常山展衣山下绿树成荫。位于山脚的绿城颐养中心室内传来阵阵国歌声。86岁离休干部方振家随即来到电视前,打开西藏卫视收看午间新闻。

  常山到西藏,相距4150公里,这一路的牵挂,萦绕在老人心头足足有60余年。那些空灵美丽的高原,英勇悲壮的进藏十八军以及虔诚执著的和谈使者,一幕幕西藏解放往事,穿越了整整一甲子,在历史的镜头中延伸。

  加入十八军和战友一起解放西藏

  1949年5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常山县城,宣告常山解放。

  同年,家住常山县城大东门的方振家正值16岁,就读于常山简易师范学校。解放军进城后,学校就停课了。5月9日,解放军二野十八军五十二师接管常山,并发布招兵公告。

  “家里兄妹七人,条件非常艰苦。同时,看到解放军英勇威武,我们兄妹有三人就去报名参军。”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方振家告诉记者,负责招兵的官兵一开始还不肯接收他们,说年龄太小了。后来,经过层层选拔,大姐被安排在十八军政治处,二姐在卫生处。

  据方振家回忆,当初和他们一起参军的常山青年有一百多人。5月31日晚,方振家兄妹便收到出征通知,6月1日一大早,他们便跟随大部队从常山出发了。

  天路行军他们向着雪域高原进发

  由于年纪尚小,方振家被安排在十八军宣传处,随后跟着部队转战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路行军,一路打仗,先后参加过湘南战役、成都战役、昌都战役等。方振家说,那时候没有公路,就一直步行到藏,一路上牺牲的战士不少。

  “温度极低,饥寒交迫,每天除了走路还是走路,但没有一名战士掉队,也没有人放弃!”方振家回忆,69年前,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解放,但彼时的西藏还延续着百年的农奴制,人民生活十分疾苦。进藏路上,环境特别恶劣,每天天还未亮,方振家就跟所在的十八军战士一起,背着35公斤重的行军袋前行,许多人脚磨破了,磨起了一片片血泡,炊事员就每天晚上烧上一锅锅水,让大家洗脚后用马尾把一个个血泡穿透,让脓血流出来。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方振家回忆,昌都战役打响后,所需一切粮食、物资都要靠后方补给。进藏路上有些路段只有牦牛才能行走。作为筹粮队队员的他就和其余两名战士,每天赶着120头牦牛进行“运粮接力”。

  缺氧,饥荒,进藏的路十分不易,为了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带进西藏,方振家和十八军战士们边行军边修路,他们在戈壁悬崖上打炮眼,挥镐,用锤子一米一米地往前凿。5年艰苦卓绝的筑路岁月里,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他们用双手修出一条坦途,也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

  解放昌都二十八年青春奉献西藏建设

  1950年10月6日至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昌都战役,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次年10月,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艰苦行军后,十八军成功进入西藏,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解放后,十八军就地转为西藏军区,方振家则转业至西藏江孜县贸易公司担任会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利用达赖到军区看文艺演出之机,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叛乱,方振家重新响应号召扛起了枪,参加了平叛斗争。平叛胜利后,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成为新西藏的主人,方振家就留在西藏工作二十八年。

  都说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进藏后,方振家就深深爱上了这片雪域高原,他和战友还一起立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誓言。他们在拉萨河谷砂砾、沼泽地上开荒辟田,种出了粮食和蔬菜,做到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极大鼓舞了驻藏部队长期建藏的信心。

  1957年,在西藏江孜,方振家遇到了同样在西藏参与援藏建设的妻子,二人结为连理。1958年长女出生,由于高原缺氧,女儿一出生就因缺氧无法平躺,方振家和妻子二人便白天晚上轮流竖抱着照顾,从未向组织提过特殊要求,也没有向单位请过一天假。1961年,儿子出世,夫妻二人为儿子取名方江,以此特别纪念江孜这座城市。

  1979年,方振家和妻子调回老家常山,但他始终忘不了在西藏的那段艰苦岁月。方振家说,“是宝贵的‘老西藏精神’支撑着自己徒步四千余公里,翻山越野抵达高原,扎根高原,为那里的发展奉献青春。”

  68年过去,西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方振家的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再回到那里,看一眼神圣的雪域高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