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涵养生态品德 守护绿水青山
编者按:2003年7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山考察调研,对常山加快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十六年来,常山县牢记总书记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始终强化生态自觉,扛起生态担当,筑牢生态屏障,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近日,《瞭望》新闻周刊第19期刊发了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署名文章《涵养生态品德 守护绿水青山》,肯定常山践行“两山”理念、打开“两山”通道的经验做法。现将文章予以转载。
《瞭望》是由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在海内外拥有高素质、有影响力且稳定的读者群,被誉为中国时政类新闻期刊的“一面旗帜”。
生态地区的发展,靠生态环境、生态产品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大的“绿色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长远的眼光才能看得见金山银山,只有恒久的品德才能守得住绿水青山
常山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境内森林覆盖率73.2%,常年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以上,出境水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浙江省重要生态屏障,素有“千里钱塘江、最美在常山”美誉,被评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全国生态魅力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地区必须面对的课题。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立足县情实际和发展大势,常山遵循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坚持走生态为本、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打开“两山”通道的常山样本。
重构生态格局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期许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现有的生态文明体系进行检视和重构,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之更好地适应地方发展的需求。
理念重构。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传统的治理模式已不能解决日益严重和复杂的生态问题,迫切要求生态文明理念的更新和重构。我们要善于算大账、活账、长远账,坚定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变驾驭自然为遵循自然,变单一发展为协调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空间重构。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应对传统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坚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有机整合各类生态要素,合理布局水源保护地、林地、湿地、生态廊道、公共绿地等生态空间,同步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切实提升生态空间的规模和质量。
风貌重构。自然生态的乡村风貌,就是最接地气的乡愁。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风貌的振兴。要以良好生态为着力点、支撑点,精心勾勒,精细描绘,保持天蓝、水绿、空气清新的自然风貌,打造恬淡、静谧、风光宜人的田园风貌,提升居雅、景秀、村美人和的村庄风貌,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价值重构。生态地区的发展,必须靠生态环境、生态产品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充分认识生态的价值属性,积极探索生态价值的实现形式,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更大的绿色财富。同时,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绿色发展、践行绿色生活的文明素养。
践行生态文明
举生态旗,打环境牌,常山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际慢城,全力彰显“深呼吸、放下心、享轻松”的生态内涵,让“何处心安,慢城常山”成为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守住绿水青山底线。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底线思维,常山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制定规划、项目审批的第一要素来考虑,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健全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为绿水青山罩上“金钟罩”,2018年出境水Ⅰ类水质天数149天,居钱塘江流域第一。
扮靓城市乡村面貌。生态是一座城市最好的颜值。聚焦“美丽中国独具特质的国际慢城”战略定位,常山打好“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环境治理“组合拳”,开展平原绿化、“一村万树”行动,建设“山水城市、立体园林”,打造“国际慢城+主题村庄+诗韵田园”的生态空间,努力建成一座风景秀丽的全域“大花园”。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常山大力培育轴承、农机、新材料、大健康“四大百亿”产业,持续振兴胡柚、油茶、猴头菇“常山三宝”产业,积极发展养老养生、运动休闲等美丽幸福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赏石小镇、赛得健康小镇、国家油茶公园等一大批产业综合体。
放大生态旅游效应。全民休闲时代,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常山以“全域旅游、全景常山、全时旺季”为追求,用生态文明的底色打造旅游核心竞争力,建精品亮点,串精品线路,石博园、梅树底等一批生态景区脱颖而出,三衢石林成功创建“全球低碳生态景区”,云上轩、村上酒舍、不老泉、彤弓山居等高端民宿渐成气候。
厚植历史文化底蕴。生态文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常山有着1800年建县历史,文峰塔、万寿寺、里择祠等文化古迹,喝彩文化、柚石文化、贤商文化、孝善文化代代传承。常山结合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深挖特色资源,弘扬优秀文化,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和“合唱之城、排舞之乡”,让常山真正成为“江南水乡风物清嘉的文化名县”。
坚守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时代呼唤生态道德建设。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涵养生态品德。生态文明建设要保持战略定力,只有长远的眼光才能看得见金山银山,只有恒久的品德才能守得住绿水青山。要凝聚生态品德共识和力量,构筑生态品德标准和底线,严格生态品德管理与问责,让生态品德扎根灵魂、沁入骨髓。
改善生态品质。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精准分析职能、精确把握优势、精心统筹规划,着力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城乡风貌体系、休闲旅游产业、区域交通系统,全方位利用生态优势,多层次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立体化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提升生态品位。生态环境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吸引力。提升生态品位关键是做好生态与城市发展的融合,让生态投资成为最有效的投资。全力做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文化强”这篇大文章,在生态特色上抓亮点、在营商环境上抓服务,积极向外引进绿色产业、向内挖掘乡土文化、集中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努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做大产业,在弘扬文化中惠及民生,在绿色发展中提升城市的生态品位。
打造生态品牌。生态品牌是一座城市最鲜明的“金字招牌”,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传统的绿色卫城品牌,借策、借力、借智构建典型的特色小镇品牌,深挖文脉传承、深耕产业集群打造创新文化、产业特色品牌,让城市因生态而美,以生态扬名。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叶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