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推行“三改一抓”精准扶贫模式
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的西大门。全县总面积1097平方公里,下辖6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80个行政村,人口33万,其中扶贫重点村120个,全县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人数有15095人。今年以来,常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思想,根据精准扶贫要求,开创扶贫新思路,全面推行“三改一抓”扶贫精准模式,助力消除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今年上半年,全县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647元,同比增幅18.5%。
“三改一抓”即:对条件较好的低收入农户,以改革激发活力促增收;对条件一般的低收入农户,以改变产业增收方式促增收;对没有条件的低收入农户,以政策兜底改善条件保收入。同时,抓实干部队伍,建立联系户帮扶制度。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改革开新篇,推动农民增收“治本化”
一是改山区农业产销“提篮小卖”为“集体+农户”的土地折价入股模式。近年来,该县针对山区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土地抛荒和低收入农户困难现状,积极推行土地折价入股模式,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引进或建立农业开发公司,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性质、用途和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企业,享受收益分红。如该县芳村镇下猷阁村,成立了县域首家农民“土地折价参股”有限公司。目前一期入股面积812亩,入股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85.6%,其中“4600元”以下农户35户。2014年经营收入达121万元,除去生产成本、管理工资和参股保底金外,赢利达44.3万元,其中股民每亩分红267元,村民集体股分红133元/人。同时,该公司还雇佣了一批低收入农户作为“职业农民”,每人日工资约100元,年收入达2-3万元。
二是改山区休闲经济“旮旯头”为“资源+资本”的村民现金持股模式。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山村,鼓励农民以现金入股的方式组建村级企业,通过开发乡村资源赢取红利。如该县新昌乡黄塘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美条件,于2014年7月建成浙江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筹集股本金315.9万元,并完成开发“八面山”漂流项目。据统计,去年开业三个月就实现门票收入63万元,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今年,该村以农户为单位实现全民现金持股,积极建设二期“滑草”、油茶主题公园、观景台、小木屋等开发项目。1-5月,累计发给村民130万元的劳动报酬,人均收入增加1300余元。
三是改山区创业致富“没门路”为“人力+平台”的异地搬迁增收模式。 该县针 对不具备生存发展条件、就地脱贫成本高、难度大的行政村(自然村),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工程,解决低收入农户转移再就业,使这部分低收入农户逐渐摆脱贫困。如该县芙蓉水库库区内部分行政村整村搬迁至经济条件较好的球川镇后,球川镇依托来料加工移民创业园,探索发展移民抱团增收模式,全镇现有来料加工点18家,吸纳周边移民900余人,2015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加工费1160余万元,加工人员月均工资达2000余元。
二、以改变铺新路,推动产业开发“新型化”
一是注入“电商扶贫”新动力。2015年4月,该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农村淘宝”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批12个之一、浙西首个农村淘宝项目试点县。该县以此为抓手,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电商扶贫“百万工程”,即2015年建成130个村级服务站、带动万户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县级运营中心和40个村试点服务站建设,其中扶贫重点村31个,带动低收入农户1230余户。
二是引入“光伏扶贫”新产业。该县引进浙江同景新能源集团公司30兆瓦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将扶贫开发与光伏应用有效结合,解决了部分扶贫重点村无合适产业的难题。一方面同景集团以500元/亩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每户农户年均至少可拿到1000元的流转费;另一方面同景集团每年从低收入农户中雇佣长工50余名、季节性短工30余名,被雇佣农户工资可达100元/天。
三是开辟“旅游扶贫”新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基础上,更加重视旅游扶贫带动性。依托现有生态资源优势,提升和打造了以桃花源、黄岗山、梅树底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项目、精品区块、精品线路。今年上半年,该县农家乐新增民宿床位358张,接待游客102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602万,农民人均增收193元,其中带动低收入农户2100多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三、以改善保收入,推动社会保障“覆盖化”
一是最低保障应保尽保。该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构建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基础上,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覆盖面。今年以来,该县已将低收入农户中的8566人纳入低保范围,占该县农村总人口的2.86%和“4600元以下”总人数的56.7%,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是医疗救助应救尽救。适时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范围和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医疗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切实减轻患病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今年以来,该县积极开展大病医疗救助,安排特扶资金200万元,救助低收入群体360人/次;安排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项目200万元,用于全县城乡困难群众20种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支出,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是特别帮扶应帮尽帮。该县高度重视低收入残疾人和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教育工作,用好《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资金,设立残疾人救助和贫困助学行动项目,开展残疾人和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助学活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2015年,该县安排105万元,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安排特扶资金56万元,用于残疾人旧房改造、基地建设和生活补助。
四、抓实干部队伍,推动扶贫工作“责任化”
一是部门包村细“把脉”。出台《关于开展“部门包村共建美丽乡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做好基本消除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把“消除4600元”工作列入“部门包村”年度考核任务,实现县级机关部门与包干村责任捆绑,做到“月月查”、“季季督”。
二是包户结对勤“问诊”。结合“走亲连心”等活动,建立联系户帮扶制度,每个干部至少结对帮扶1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农户,实行“联系卡”上墙,向群众亮身份、亮职责、亮联系方式,与结亲户建立快捷通道。要求包户干部落实帮扶措施,做到每月一走访,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医疗、就业、增收、教育等方面困难。目前,该县110个部门单位的1841名干部,与全县2412户“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建立帮扶结对关系。
三是精准帮扶开“药方”。坚持常态化深入群众、服务群众,逐一分析致贫原因,研究脱贫对策,创新帮扶措施,开准“药方”,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户。根据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帮助包干村积极谋划发展项目,落实产业帮扶、金融帮扶、合作帮扶等低收入农户帮扶措施,助推低收入农户增收。该县今年安排产业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对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