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成校念好“借”字经 资源整合显“成效”
近年来,衢州市常山县以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为抓手,立足当地经济实际,围绕社会发展需求,着力以“与乡村文化礼堂、文化站进行资源整合”为突破口,探索成校建设新思路。截止去年年底,14个乡镇(街道)均已建成标准化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现乡镇成校全覆盖。据统计,乡镇成校占地总面积85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31平方米,图书资料37000册,专任教师42人,2017年各类教育培训达49862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4599人。
一、借“地”发展,共建共享
常山作为经济欠发达县,成校办公和教学场地难以独立,各乡镇因地制宜建成校。一是与乡镇文化站整合。打通成校与文化站的共有功能渠道,提高资源使用率。如青石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融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把成校建设纳入文化站建设,既提高文化站的使用率,也方便成校开展多元化培训,一个场地两种用途,实现共建共享。二是与乡村文化礼堂整合。至去年底,常山已建成113座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有完善的场所、有常规的展示和活动、有健全的队伍和机制,与成校建设有相同之处。乡镇成校积极参与文化礼堂开展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礼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宣传、法律讲座、技能培训纳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教学范畴,做到互补和共进协同发展。如招贤镇成校原在镇政府三楼,场地面积小、设施差、培训少,活动难开展。成校搬迁至古县村与村文化礼堂合署办公后,依托古县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办学环境,获得了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场地,拥有5个办公室、1个多媒体培训教室、1个图书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藏书8000多册。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解决成校教育教学的迫切需要,吸引众多农民加入培训。
二、借“力”发展,强化队伍
一是师资队伍共享强化。在成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指导思想下,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加,成校师资队伍跟不上群众培训需要。在与乡镇文化礼堂资源整合中,实现人员整合,强化成校队伍建设。常山14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遍由乡镇党委分管教育的宣传委员任校长,镇中心校校长任常务副校长,团、妇、教分工协作组织活动,同时整合各乡镇有利资源,从镇属部门聘请教师负责文化、技术等专项培训活动,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培训课程统筹规划。乡镇妇联、文化、团委、卫生、农业等部门有开展群众培训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部门有培训项目、专家、经费,但往往缺乏培训场所,难以组织参训群众。乡镇成校依托乡镇党委、政府,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将各线各口的培训统筹到成校,通过学校教师开展群众教育需求调研,编制培训课程表,提前发放到群众手中。真正实现农、科、教、企、劳、团、妇、文等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丰富成校课程,实现培训设施、场所和经费的效益最大化。
三、借“势”发展,特色融合
自2013年起,连续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文化礼堂是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手,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这与乡镇成校建设不谋而合。成人学校侧重文化知识、技能培训,重在技能素养上,文化礼堂则侧重文化传承、思想教育、丰富精神生活,成校教育与文化活动相互促进、提升。因此对二者目标、内容、活动进行统筹整合。
一是中心工作的整合。近年来我县各乡镇成人学校除了继续做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日常培训工作外,还紧紧围绕乡镇中心工作思路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积极增设相关培训项目。如常山县农民学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四四二”战略体系,主动对接县域主导产业,通过完善产业扶持机制、塑造“常山阿姨”品牌、培育“常山阿姨”基地、开拓“常山阿姨”市场、提高阿姨培训质量等举措,全力开展“月嫂专项能力”、“育婴师”、“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已初步打响了常山阿姨的品牌。各乡镇成校积极与县农民学校进行了对接,按照同一个标准、同一套流程开展家政类服务培训,为全面打响“常山阿姨”的培训品牌贡献力量。
二是文化元素的融合。各乡镇结合本地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成校培训。如:中国“油茶之乡”新昌乡的“木榨油”技术是非遗项目,该乡就围绕“油茶”主题,把弘扬油茶文化融入油茶种植技术和木榨油技术系列培训中,打造新昌油茶品牌,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辉埠镇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农民书画教育培训,以东乡村文化礼堂为基地,开展了农民书法培训,打造了常山第一个“中国书法村”。招贤成校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山喝彩歌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以喝彩歌谣为主的特色培训活动。利用成校阅览室邀请喝彩歌谣传承人曾令兵不定期为村民开展喝彩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