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高校帮扶工作组扶贫先扶智——为镇村开良方送“金点子”
【档案】
五村村委会距大沙镇府约2公里,属水库移民村,辖下5个村民小组,460户,人口1903人,其中劳动力有904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2户55人,低保户11户34人,五保户12人。农民人均年收入5725元,2013年村委会集体收入47400元。截至到目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91.12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1个、帮扶贫困户12户,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万元,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平均增收1.1万元。
高校,象牙塔,智力密集、人文荟萃之地,领社会风气之先,树文明价值标杆。在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中,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江门电大三所高校联合对口帮扶开平市大沙镇五村村。一年多来,除完成扶贫各项规定动作,帮扶工作组还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为大沙镇、贫困村和贫困户开良方送“金点子”,大沙镇的一些发展难题得以解决,贫困村贫困局面得以扭转,脱贫致富的后劲大大增强。
【帮扶措施】
为镇村开良方送“金点子”
去年7月13日晚上,大沙镇文化广场歌舞喧天,一片喜庆景象。五邑大学学生艺术团担纲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五邑大学送戏下乡”主题晚会顺利开锣。大沙镇1000多名干部群众一起观看了精彩表演。
这只是江门高校帮扶工作组开展“三助三送,智力扶贫”(助贫、助学、助建,送知识、送技术、送服务)的一个缩影。2013年6月以来,在做好基础设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的同时,工作组通过培训、支教、送戏、志愿服务、专业咨询、网站建设等形式既送知识又送技术还送服务,大大拓展了扶贫的内涵。
以扶技能为例,工作组专门建立了“扶技能送培训”群众服务卡,通过学校各支部与村委会不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等方式,把村委会党建工作与“着力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紧密结合。去年,三所高校下属各党支部到五村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党日活动共11次,200多人次参与。
村干部:这一轮扶贫成效明显
山下村是五村下辖的一条自然村,村里自来水取自山坑。露天水塔只有3立方米,加上水管已用了30多年,老化严重,出水量很小。
2013年6月,工作组进驻五村村后不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把该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在工作组的奔走呼吁下,帮扶单位筹集11万元,村民自筹2万元,于2013年10月建起了两个各30立方米的蓄水池,解决了山下村75户380多人的饮水问题。
五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志荣1987年开始当村干部。他说,五村先后经历过3次扶贫,这一轮扶贫从资金、人员、思路、举措都上了一个层次。工作组“真扶贫,扶真拼”,选对了路子、加大了投入,付出了真情,成效明显。
贫困户:工作组让我们重拾了生活信心
今年58岁的严振球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鹅,可谓是行家里手。大儿子1982年两岁时因心肌梗塞去世,给他沉重打击。小儿子高中毕业后遭遇车祸,花去4万多元。女儿目前在江门电大读书。这么多年来苦于没有资金,无法扩大养殖规模,一直未脱贫。
2013年,在工作组的帮助和鼓励下,他租了7亩滩地,投资11万元,建起了一个综合养殖场。养殖场内有鱼塘、温室、地网,一年可以养8批鹅共计1万多只。当年他就养了9000多只鹅,纯利润4万多元。
尖峰坑村村民张浓枝今年65岁,妻子毛迎春54岁。张浓枝早年因为严重的胃穿孔做过两次手术,加上有肾结石,平常只能干些轻活,农活全部落在毛迎春身上。夫妻两人种了6亩玉米、番薯和6亩皇帝柑,因为没有钱买化肥,皇帝柑挂果很小。工作组2013年向张浓枝发放了3500元的肥料,2014年又帮扶他4000元扩大生产,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扶贫心声】
帮扶工作组组长何保英:
真心为村民办实事
驻村一年多来,我们除了及时完成各项规定动作外,还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紧密结合大沙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扶技能送培训”主题活动的要求,注重从智力帮扶、民生建设两方面入手,真心为村民办实事,努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贫困村、村民和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作为一名女同志,在此过程中我也经受住了考验:迅速转变角色,适应环境;克服种种困难,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