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优化布点强化保障切实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一核三翼”特殊教育服务格局。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专业机构开办江东区启航实验学校,与建成的江东第二实验小学、东柳小学和新城第一实验小学校3个支持性资源教室形成 “一核三翼”特殊教育格局。扎实推进融合式随班就读教育,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轻度残障适龄儿童少年,进入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完善送教上门服务方式,对于不能参加学校教育的重度残障适龄儿童少年,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选派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开展送教服务工作。
二是优先保障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成立江东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协调残障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完善经费保障,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用于学校资源教室建设和感觉统合设施设备更新。同时由财政按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由政府提供1500平方米教学场地(原朝晖实验学校)为特殊学校教育用房,由受委托方低偿使用。将学校随班就读与送教上门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自主发展评估和年度办学水平考核,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合力打造高素质特教队伍。加强师资培训,将特殊教育培训纳入学校领导、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之中。重视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核心团队培养工作,组织区内教师赴大市内外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委托专业机构办学,将适龄残疾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任务委托给有办学资质的宁波市江东刘氏儿童培训学校。积极联合高校、企事业单位、青年志愿者、义务段学校等各方力量共建特殊学校。与北京大学心理系合作,授牌成为“北京大学心理系教学实验基地”;在教学业务上方面,与江东第二实验小学进行结对,开展教育教学交流。与三江超市、宁波银行等合作,为特殊儿童创造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吸纳来自教育、卫生系统等青年志愿者,组建“爱心之家”团队,以及来自社会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资助,共同牵手帮扶特殊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