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深化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成效显著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23.11.2015  11:29

  自2013年9月1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海宁市开展要素改革试点以来,海宁市围绕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改革,突出“精准、精细、协同”纵深推进要素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改革,构建了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在全省推广。
  一、突出精细化,优化亩产效益评价体系
  在前两轮亩产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今年重点针对评价范围和评价指标优化第三轮亩产效益评价。一是扩大评价企业范围。企业范围的选择更加精细,从3亩以上工业企业扩展到3亩以下,参评企业达到2675家(其中3亩以上企业2029家),并从工业企业向物流业企业延伸。二是优化评价指标设定。不断细化评价指标,在原有6大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了科技投入占比指标;对印染、化工、制革前道三个行业增设二级评价指标,给予符合环保、产出、税收等要求企业进入A类等级的通道。三是强化扶优劣汰力度。改革导向更加清晰,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的企业评价分类可在原基础上提升一档;土地面积3亩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30亩以上的规下企业且亩均税收低于全市平均的直接列为C类,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力度。
  二、突出精准化,完善要素资源差别化配置措施
  围绕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强化评价结果应用,使差别化措施更具针对性。一是资源价格设定更加精准。差别化电价从原来的两档增加至四档,细化对C类企业和列入整治淘汰行业企业差别化电价档次;差别化水价从原来的C类扩展至B类,差别化污水处理费增设总氮指标。二是资源总量配置更加精准。在差别化用能总量核定中,增设单位能耗衡量指标,根据企业综合效益对原核定的用能总量进行修正,引导和鼓励企业节能降耗。三是资源征收方式更加精准。在差别化污水处理费中,污水处理费计量方式从出水口改为进水口,鼓励企业节水和中水回用。
  三、突出市场化,推动要素交易市场培育繁荣
  推动各类要素在海宁汇集交易,努力将江南要素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区域性要素交易大市场。一是增加要素交易种类。由原来的用能、排污权、土地等8项交易标的扩展到四大类72项,主要包括国有产权、农村集体产权等资产性资源;国有土地、承包权租赁、排污权、用能权等自然性资源;广告资源特许经营权等公共性资源;服务外包、服务采购等服务性资源等交易标的。二是提升平台交易功能。建立与优秀中介团队联动机制,与德国SBC中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推动跨境并购和国外先进企业、技术落户。拓展大宗商品交易功能,筹建皮革大宗商品交易。三是拓展交易辐射区域。打造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淘科技”网上技术向长三角等地辐射,着力建设浙北科技大市场,今年以来共有29家企业完成交易,成交金额3172万元。沪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交易向周边区域拓展,今年以来成交金额7997万元,其中市域外服务量占比达到70%以上,区域性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四、突出协同化,同步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以要素配置改革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一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行政审批从流程再造为主转向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方式调整相结合,审批提速88%,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扩大至所有审批权限在海宁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扰民、犬类管理等问题。大力推进综合执法力量下沉,较好地破解了基层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推进中的急难问题。二是探索其他领域改革。以三权改革为核心,放活土地经营权,搞活集体经济股权,赋予农村财产权,实施农村住宅确权登记颁证,推进承包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立市场采购综合管理体系,为专业市场及传统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一条便捷通道。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鼓励企业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先后设立总计29亿元的三大产业创业基金,今年企业直接融资超过同期银行新增贷款余额。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列入国家级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气象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气象审批事项年内全部实行备案制。建立能评审查新机制,符合条件的能评项目实施承诺备案制。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企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和要素交易逆势增长。今年1-9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1.6%、13.8%和9.4%,A类企业亩均税收同比增长12.2%,C类企业转型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3%,江南要素交易中心产权类交易同比增长近10倍。(综合体改处、海宁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