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多举措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14.10.2015  18:46

今年秋季,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以东恩中学、海曙中心小学、海曙外国语学校等13所学校为试点,启动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并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等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截至目前,所有试点学校均开设了选择性课程,供学生跨班、跨年级选修,为其个性而全面地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该区率先全市推行的义务教育“阳光”评价体系也初显成效,试点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已实现由成绩报告单到素质报告册的转变,多元互动的评价模式受到媒体的关注。

一是建立基础课和拓展课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明确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其中,一至六年级约占15%,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占20%,拓展性课程涵盖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在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试点学校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浙江精神、宁波文化、海曙特色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同时强化德育课程,每校开发开设至少1门校本德育课程。如,宁波市第十五中学从9月起开设了校本课程,包括宁波老话、创意环保、我是小小心理咨询师、趣味实验等20多门选修课程,涵盖阳光心理、阳光体艺、阳光博学三大板块,供七、八年级的学生自由选课,这些特色课程突出了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推出后受到学生的青睐。

二是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以打造学生“微型学习共同体”为抓手,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构建课堂合作文化,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协同学习。增加课时安排的灵活性。采取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教学需求。试点学校每周至少集中1-2个半天时间,以学生走班等形式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如,海曙中心小学累计为1-5年级学生开设了70门选修课,并根据高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量身定制了长短课。翰香小学启动了团队项目制学习制度,根据社区就近、年级均衡、性别均衡、个性互补四原则混龄编队,通过成立41支混龄团队、建立拓展活动基地、开设团队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协作。同时,试点学校还通过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三是全面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今年3月起,海曙区启动了区域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东恩中学、海曙中心小学、海曙第二外国语学校等8所学校为试点,率先引入义务教育“阳光六色花”评价体系,从学生的习惯与思想道德、态度与学业成绩、运动与身体健康、交往与心理健康、审美与艺术表现、特长与个性发展等6个评价维度出发,建立集教师、家长、社区、学生为一体的“评价共同体”,积极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学生发展评价机制,做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水平。该项改革以课题形式推进,以试点学校子课题辐射的方式逐步推广至全区,计划于2017年出台区域层面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