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平稳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
2018年7月,温岭市开始在全市公立小学学段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全市师资均衡配置,推进教育公平。截至目前,该市47所小学完成试点工作,跨校竞聘人员147人,全市小学共计核减编制50人,主城区学校跨校竞聘到农村学校的9人,“消超编、调结构、激活力”的目标初步实现。其主要做法有:
一、领导重视、扎实调研是“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
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县管校聘”试点工作。3月中旬,成岳冲副省长到温岭市蹲点调研教育人事工作,指示要做好“县管校聘”试点工作。3月底、6月底,该市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副市长分别专题调研“县管校聘”工作。7月4日,温岭市印发《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意见》。7月5日,召开全市中小学“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动员会,分管副市长到会讲话。
二是部门合力支持,向先行县市学习。今年2月至5月,温岭市府办会同编办、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门先后组团赴浦江县、义乌市、江山市、龙游县、嵊州市、玉环市等地考察,重点学习“县管校聘”政策层面、操作实践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两次召集相关部门就如何制定符合该市实际的方案进行专题研讨。
三是组成调研组进行专题调研。自4月2日起,该市抽调6位校长组成“县管校聘”调研组,先后对全市30多所小学进行调研,对编制情况、实有情况、学科结构等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制定的统一编制测算方法,对目标学校,尤其是城镇重点超编学校的编制进行科学测算,按超编学校、缺编学校两类核准各校的“跨校竞聘”数、减(增)编数。
二、注重政策结合度是“县管校聘”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核心
一是准确把握教师、校长交流政策与“县管校聘”的关系。“县管校聘”某种程度上就是交流政策的“升级版”。交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按校龄决定交流人选,交流人选年龄界限设定为女的45周岁以下、男的50周岁以下,超龄则不再交流。通过几年交流下来,可供交流的人越来越少。而“县管校聘”主要以学科为参照,比如某校的数学老师富余,那么按照温岭市的《实施意见》规定,数学组除6类人员外,其余人员均有可能参与跨校竞聘。《实施意见》设置首轮跨校竞聘,目的就是用鼓励、引导的方式,让教师主动跨校竞聘。如果教师主动从街道学校到农村学校去,交流政策规定的待遇仍然享受,不同的是,街道学校骨干教师跨校竞聘到农村学校,在满足交流政策要求的职称评定后满3年的基础上,需经考核合格,方可回原校续聘。
二是准确把握集团化办学与“县管校聘”的关系。温岭市从2016年开始实施集团化办学。“县管校聘”的目标与集团化办学的目标是一样的,两者互不矛盾。因此,《实施意见》规定,首轮跨校竞聘应优先考虑集团内交流,集团内校区学科不需要的,可以考虑流动到其它区域的学校,其政策仍旧执行《温岭市教育集团教师交流指导意见(试行)》。而唯一不同的是,实施“县管校聘”后,在集团内校区流动的教师,要办理调动手续。
三是准确把握末位淘汰与“县管校聘”的关系。1995年前后,温岭市开始推行双向聘任制,即学校聘任教师、教师寻聘学校,双方认可,即可聘任。但彼时的政策,基本上是末位淘汰。而“县管校聘”改革则以“消超编、调结构、激活力”为目标,不完全等同于末位淘汰。比如城区某学校,数学老师超编严重,就要交流出去。首先是鼓励教师通过首轮跨校竞聘实现交流;如果首轮跨校竞聘未成功的,则进入二轮跨校竞聘,产生二轮跨校人员;二轮跨校人员三年后不能回原学校竞聘的,才进入“末位淘汰”机制。
三、准确把牢三个关口是“县管校聘”试点工作平稳实施的保障
一是准确把牢直接续聘关,合理确定直接续聘人员名单。在具体实施方案中,温岭市将六类人员列为直接续聘人员,即近3年内退休的(2018年适用对象为2021年8月31日前退休人员)、经组织选派参加支教(包括援疆、援藏、援青)的、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患重大疾病的、责任督学、经市教育局同意借用的,以上六类人员原则上在原校直接续聘。方案要求各校在公布直接续聘人员名单前,要仔细对照方案,尤其是重病人员,要准确把关文件要求;基本确定名单后,要征求教师本人意见;最后向全校公示。
二是准确把牢跨校竞聘关,积极引导有需求的教师参与跨校竞聘。温岭市创造性地设立首轮跨校竞聘和二轮跨校竞聘两个环节。首轮跨校竞聘是用鼓励的方法,引导要评职称的名优骨干教师、要获得农村任教经历的普通教师到农村学校去,这要求各试点学校要统筹把关,既要完成指标任务,又要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需要,准确把握好度,不能顾此失彼。二轮跨校竞聘要求竞聘工作小组按学科确定考核结果差、得票率最低的教师,参加二轮跨校竞聘。
三是准确把牢组织纪律关,确保改革平稳实施。温岭市各试点学校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实施方案;有些学校还建立教师诉求机制,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保证教师知情权。全市各试点学校聘前、聘中、聘后均规范有序,无打招呼、无信访、无激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