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多举措做足做深海洋渔文化保护和开发文章

06.11.2014  11:55

  舟山历史悠久,海洋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创造了数量众多而又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海洋渔文化就是一朵十分耀眼的艺术奇葩。近年来,舟山市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做足、做深海洋渔文化文章,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海洋渔文化保护投入力度逐年增长

  近年来,全市对海洋渔文化保护与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2012年起,根据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在确保非遗保护日常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包括对海洋渔文化非遗项目、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及非遗理论研究等的补助,两年来,共补助资金近50万元。2014年起,市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1000万元,鼓励和引导舟山传统民间文化包括海洋渔文化的发展,并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继续做好传承基地、传承人的津贴发放及渔文化成果编撰等工作。在资金投向上,优先补助渔文化节庆活动、渔文化生产性传承基地。在市级传承人补助传习经费中,有14位渔文化传承人得到了补助。近两年,用于海洋渔文化保护与建设的资金达100万元。

  二、面向基层,海洋渔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一是重视海洋渔文化设施建设。岱山县建成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等一批海洋渔文化展示场馆。嵊泗县东海渔村在景观景点的建设中,突出渔民画、渔网、船具等的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同时,在全市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充分挖掘融入渔俗文化元素,一些村落相继建成了一批海洋渔文化渔俗馆、渔民绳索结展示馆等,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二是积极打造渔家乐特色村文化品牌。以创建渔家乐特色村为载体,广泛动员广大渔农村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兴办富有海洋渔文化内涵的渔家乐农庄。通过举办海洋技能大比武、“道地明星秀”、“渔美人”、“舟山渔家乐形象大使”评选等活动,渔家乐渔文化内涵有了质的提高,开拓了一条富有舟山海洋渔文化特色的发展路子。

  三是加大对渔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育。近几年,将基层文艺人才素质提升列入全市渔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组织渔农村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动态艺术、静态艺术等的学习,努力提升海洋渔文化队伍的艺术水平。

  三、整合资源,海洋渔文化成果丰硕

  充分利用深厚的渔文化资源,举办了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中国海洋文化节、普陀民间民俗大会、虾峙渔民文化艺术节等与渔文化密切相关的一批节庆文化活动。其中,已举办八届的中国海洋文化节,以渔民祭海为主轴,突出了传统祭海演示,将舟山海洋渔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中外游客的广泛好评。同时,积极组织渔民画、渔歌号子等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舟山渔文化在外的影响力。另外,在海洋渔文化成果编撰上取得显著成效,陆续编撰出版《舟山海产传统加工技艺》、《舟山渔民号子》、《岱山渔风——渔歌唱晚》等一系列渔文化生态保护传承相关书籍。

  四、因地制宜,进一步创新完善海洋渔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特别对渔文化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着手建立各级名录数据库、绘制分布图,进行分类指导,深入研究保护方法,落实有针对性保护措施;对各级非遗传承人,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记录年事已高的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

  二是在推进现有渔文化生态展示馆经常开放的同时,计划每年有重点地发展若干乡镇、村渔文化生态展示馆,努力提升全市海洋渔文化展示馆的整体水平。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经济价值,着力培育岑氏木船、海鲜加工技艺等一批渔文化生产性保护企业。

  三是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加强对海洋渔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推进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满足广大游客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海洋文化生态游,推进舟山市海洋文化名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