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加快推进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02.06.2016  05:00

2014年,温州市被教育部列为区域性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市。近年来,该市加快推进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挖掘学校潜力,创造性提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1+X+Y”布局与运行机制,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公益化、特色化、生态化、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条块结合、分层布局、高效管理、机制健全的校外教育新格局。截至2016年5月底,全市各基地共完成接待学生数103万人次。  

一、实施试点工作规划布局。充分考虑温州市现有人口、学校分布、学生流向和学生人数的基础,通过顶层统筹规划设计,将基地布局统一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温州“1650”城镇体系框架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并作为新一轮义务教育布局规划调整重要内容之一,研制《温州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形成校外实践基地建设“1+X+Y”布局,即每个县(市、区)教育部门根据学生数结合当地的特点建设一个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1个中心),整合汇集若干个社会类资源基地(X个分基地),挖掘提升若干个学校内设基地(Y个校内活动场所),全面打造学生综合实践网络化阵地。截至2016年5月底,全市学生综合实践公办基地已建成21个,实现全市县域全覆盖。加大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与机关、事业、企业、社会团体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劳动、军事、拓展等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进行校外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已命名挂牌社会类基地22个、学校类基地26个,通过委托、战略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运作。制定出台《温州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类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社会类实践基地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与监督评价。

二、形成市县联动推进机制。温州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规划局、编制委员会、国土资源局、教育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市推进区域性校外教育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主要要求和任务。市政府将基地建设纳入到市对各县(市、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市教育局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年度和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基地建设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立部门参与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对基地人员编制予以保障,原撤并学校改建成基地后保留相应编制,统一纳入教育管理体系。

三、建立协同教研联盟制度。为打造区域综合实践课研究中心,市教育装备中心与市教育研究部门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联盟教研工作。每月20号左右召开一次基地教研活动,组织市县学生实践基地项目组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劳技教研员、校本与地方课程教研员,各民办基地负责人和一线教师等参与一体化研训;推进实施教师业务成长“主教+助教”综合培养模式,促进实践基地教师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搭建区域教研平台,全市已组建成立素质拓展类、科学探究类、农事体验类、安全与健康教育类、手工制作类、人文地理教育类、科普教育与制作类、海洋教育类等11个项目类教研组。平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安全与健康教育类)、苍南县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工艺制作与造型类)、文成县中小学综合素质实践基地(现代农业实验类)3个基地已成为省级教研大组组长单位。加快省级重点课题《“装备-教研”联动区域性推进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的研究》成果转化,发挥成果辐射效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深化基地特色课程建设。为实现校外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有力支撑新一轮课改,满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活动要求,温州各基地紧扣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示范实践基地建设为龙头,加大实践基地品牌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截至目前,申报创建市级示范实践基地7个;50%街镇(或学区)建成一个互补性强、品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浓郁的校内外学生实践基地(场所);培育精品实践活动课程30门,研制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以及基于实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方面做优活动项目设计,目前已开发建成活动项目17大类、140余项,开发活动课程47门,初步形成项目菜单式、课程超市式服务目录。另一方面做强区域特色课程开发,如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开发的《校园植物与园艺》,泰顺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发《提线木偶》《龟湖石刻》《廊桥模型制作》,永嘉县学生综合实践学校开发的永昆剧欣赏、瓯窑工艺、瓯越茶道等,都特别注重结合地方文化传承,体现了浓郁的瓯越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