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杭州市公述民评第四场聚焦“治堵问政”

14.11.2015  17:33

  2013年,杭州正式启动治堵工作,时间过去两年多,这座不断发展的城市,是否和预期的一样,“治疗”了拥堵,疏通了城市血脉?在13日举行的2015年杭州市公述民评第四场——治堵问政上,杭州市民为这项工作进行了现场打分。
  民情代表们带着最基层的民意,最现实的问题,向交警部门、各个城区集体发问。其中,新建的高架为何一个月就成为新堵点,非机动车过江问题,以及治堵的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等问题,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1个小时内,全场无一人离席,许多市民代表为了争取到直接发问的机会,恨不得站起来举手,散场时一位大伯还在强调:“其实我还有很多想说。
  
   焦点一
   机动车过江难,非机动车过江难上加难 如何保障“骑行侠”安全过江?
  现场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一个民情代表的提问之后。市民宋先生一直十分关心杭州的规划建设,他在现场提出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非机动车如何过江?
  根据他的调查,杭州的非机动车过江通道有三个,分别是钱江一桥、钱江三桥和钱江四桥,这当中一桥的非机动车道宽1.3米,三桥和四桥的非机动车道宽都是1.7米。而现实是,明明留有非机动车道,大家都铤而走险走机动车道,这些“骑车侠”难道心里就不害怕吗?
  三桥的现状或许能解释大家为何“明知故犯”:走三桥过江,骑电瓶车的市民要翻4层楼梯,81个台阶,实在费时又费力。对此,宋先生提出,为什么在新建的望江路隧道以及青年路隧道中,不考虑增设非机动车道?
  根据他的调查,庆春路隧道已经有电瓶车违法驶入的先例,望江路隧道将来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既然如此,完全可以从技术手段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隧道中多建造一个非机动车道。
  对此,市建委主任丁狄刚从专业的角度做了解答,“过江隧道属于城市快速路范畴,目前的城市快速路从设计上就不提倡设置非机动车道,这当中存在安全隐患,可能是大家理念的不同。
  现场评论员王峰对这个问题做了点评,在他看来,市民代表宋先生其实提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理念,杭州目前有一个“334”的概念,就是靠走路出行的人群占30%,非机动车出行占30%,机动车出行40%。关注这30%的非机动车出行,确实很有必要。
  随着这几年电瓶车的普及,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从工程角度来说,增加一个非机动车道确实造价有点大,但是职能部门对老百姓的诉求还是需要认真考虑。
  
   焦点二
   高架开通一个月成为新堵点
   设计之初测算过流量吗?
  缓解城市拥堵,重在“疏堵结合”。因此,建设快速路成为疏导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4年12月31日,秋石快速路三期正式开通;2015年5月28日,秋石四期开通。半年来,杭州的快速路在飞速增加,然而这些快速路网真的让跑在马路上的车子快起来了吗?从现场的一段视频,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记者在工作日上午9点,秋石三期秋涛路上,画面中的大客车在2分钟的时间里,只向前挪动了10米。石德立交几个大圆环上堵车的情形,也是备受诟病,以至于许多开车一簇“害怕上高架”。
  问题来了,为何高架造了那么多,却有一种修一条堵一条的感觉?到底是建设设计的问题,还是后续管理的问题?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局局长金洪亮对此作了回答。他说,秋石高架开通以来,德胜快速路的流量进一步加大,受到各条快速路多车道的汇流影响,某些节点就出现拥堵的情况。以秋石四期姚江路匝道为例,早高峰7点半到8点之间,每小时的流量是2700,而设计是1450,现在的流量等于超了一倍,所以仅一个月就成为新的堵点。
  单是一个上匝道的流量就超了一倍,这个在设计之初是否考虑到呢?
  丁狄刚回答:“目前来看,对于超流量这个预测还是比较难的,车流量是相互影响的,快速路是一个体系,直线的大流量势必会影响到转盘的流量,因此单个点位的预测无法做到很精确。”(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