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大会谈判首周盘点:进度顺利进展不足
巴黎气候大会会期过半,6日休会一天。
从进度来看,谈判代表们已“如期”将案文提交给全体会议,为接下来的高级别谈判打下基础。
但相比于凝聚共识的要求,这份案文更多是把各种不同意见简单拼贴在一起,留待部长们抉择。这意味着谈判赶上了进度但却缺乏进展。
法律形式是上周谈判的焦点。在很多代表看来,气候谈判所形成的纸面协议只有在具备法律约束力时,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现实中的减排力度。因此他们要求将巴黎谈判桌上的一切决定都写入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之中。
但反对者表示,达成一个政治决定只需要代表团同意即可;而一份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形成,不仅需要各国代表团签署,还需要进一步得到各国国内的确认,这意味着更多的麻烦和变数。
美国此前就开过不好的先例。1998年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政府就曾在2011年单方面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令世界哗然。反对者担心,一旦强调法律约束力,又会有国家游离在外。
除了法律约束力,透明度和审评机制也被视为能够确保协议力度的要素之一。过去一周,一些国家提出了激进的方案,要求提高各国减排透明度并评审其自主贡献目标。
但是,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的机制是国家间的协商一致。这意味着,政治互信和国家自主行动本身就是这个机制的基础。因此反对者对于这态度上不信任、操作上有“侵入性”的评审诉求非常抗拒。
发达国家这种一味在核查、透明度上强调“力度”的做法也让很多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一位发展中国家的谈判代表坦言,“协议最大的力度不是目标写得多高,而是协议能得到执行。如果他们(发达国家)真的想提高力度,就应该赶紧兑现此前承诺的资金和技术”。
如何敦促发达国家能够兑现资金承诺也是上周重要的议题。但资金问题已经是气候谈判桌上的“老难题”。
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发达国家就曾承诺到2020年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一千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但近六年来,资金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推进。
按计划,在绿色气候基金出炉前,发达国家要通过“快速启动”这一名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但印度代表直言,所谓的快速启动资金“既不快速也还没有启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绿色气候基金更是令人失望。一位新加坡的谈判代表就表示,发达国家把本应该是一匹马的基金设计成了一匹骆驼。
今年早些时候,发达国家倒是拿出了一个报表,表示自己2014年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总量已经达到600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纷纷表示没有收到,并强调所谓的600亿不过是给一些既有资金贴上“气候”标签的把戏。
在始终不出钱的同时,发达国家倒是不断出新招。前两年他们的办法是,呼吁除了政府提供资金外,私营部门也要加入进来分担资金压力。过去一周,发达国家又提出一个方案,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出钱。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明确的反对。
更坏的消息是,仅有的一点进展看起来也难以为继。有消息显示,美国总统奥巴马控制发电厂碳排放量和提供30亿美元绿色气候基金的承诺可能都无法兑现,这将让下一周的谈判更加困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