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家需回到写意精神上来

27.03.2017  21:44

  中国画坛目前情况,画“工笔画”的人,比起“写意画”画的人多很多,因写意画的难度比起工笔画难得多,它的难度就在于它要花上很长的时间学习,并不是说有写实能力就可以画出成功的写意画。从美术学院的教学就可以看出,短期教学训练很难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写意画家。即使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毕业后还不一定能画品质比较高的写意画。相对而言,工笔画却可以在几年磨炼后,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进全国美展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写意画却是很难入选全国美展的。

  对于工笔画,在生活上有新的感受,构图和色彩上有新的探索,画出来的工笔画往往比较容易出效果。何水法曾说道:“现在的工笔画家是靠制作、大制作,靠形不是靠神,那实际上更该说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我们提倡工笔画也要讲写意性,不是粗笔,不是描,而要运用一波三折的笔墨,写出它的‘生意’、写出它的神韵。

  不可否认,年轻人的眼力与体力更适合工笔画的创作要求,而写意画要想画好,得需要岁月的沉淀与笔墨的锤炼。但艺术上要有提升,还是应该多看点写意的东西,起码写意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继承,这样,作为中国工笔画创作者才能走得更远。

  另外,笔墨是中国画理论和技法上的专业用语,它有精神和技法两个层面,它们两者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存在。对笔墨来讲,精神气韵是第一位的,中国画更多的是追求主观内在的表达,是中国画独特风格面貌的命脉。次则是中国画的技法技巧方式,它具有灵活的结构性,稳定的程式性,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但它又不同于“肌理”,因为肌理可以通过制作得到,具有工艺性,缺乏神韵。

  笔墨受制于造型又超乎造型之外,决不是逸笔草草而谈,是一种主观感觉、流动的气息、学养修养的呈现。不同的笔墨形态、风格与不同的艺术审美、个人品味息息相关。笔墨很难,一方面要能应物生形,尊重客观对象的情态、形态,另一方面要能抒发主观的情感、性情、趣味。我想,之所以中国画没有被西方的抽象绘画所取代,就是因为中国画在追求主观内在情愫的同时没有放弃客观自然物象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自然物象与作者达到共鸣之处。

  意象这个概念,它是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们审美、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在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观念里,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写实,但它没有成为中国式绘画的主流,而意象形态却被历代名家所推崇,乃至今日,这种精神依然被继承和发扬。在美术历史长河中,梁朝刘勰提出“意象”概念,指明了绘画创作中“物我感应”的关系。继之有东晋顾恺之关于“迁想妙得”的艺术创作主张,后来又有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黄宾虹的“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和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些名家的绘画理论为中国式绘画意象审美形态作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画的表现主要有写意、工笔两种表现形式,写意画本身就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样的写意性自然就体现了意象趣味,而工笔画这一画种的特点是以其严谨的方式来表现对象、抒发性情,它主要是以其独特的装饰性来呈现其特殊的意趣。

  表现工笔画的装饰性常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其一是构图方面,工笔画的构图追求平面化的处理,使得画面整体的气韵贯通、均衡饱满,不完全依照客观物象的现实状态来表现。它注重的不是如何去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如何使客观物象来满足画面整体的需要,进而达到主观的意趣,由此便增强了画面的装饰趣味,也拓展了画面的意境。其二是线条,线条的粗细大小、干湿浓淡、行笔的轻重快慢节奏表现了客观物象的形神,这样的创作画面就富有较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意象趣味。其三是用色,中国画工笔画虽然是“随类赋彩”,表现对象的固有色,但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绘,为了强调对象的特征,或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的表现,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色,讲究主观化、单纯化的装饰性。其四是造型,中国工笔画不完全受对象的约束,其中包含主观性的因素较多,对客观自然物象作出取舍和强化的,把意象性因素与特定的客观物象融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加理想化的意象造型。这种经常趋于程式化的把主观情愫与客观自然物象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就更概括、巧妙地体现了中国工笔画的装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