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首批工厂化养殖珍珠开蚌:颠覆传统 力促产业转型

24.05.2019  09:12

  中新网浙江新闻5月23日电(项菁 周国勇)珍珠平均直径12.2毫米以上、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珍珠圆度70%以上……连日来,“中国珍珠之乡”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工厂化养殖珍珠项目迎来首批开蚌,工厂化养殖珍珠技术解决了传统养殖产生的水体污染问题,有力促进珍珠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按照“小水量、无污染、自动化”的珍珠养殖目标,诸暨市一农业科技企业启动淡水珍珠生态循环工厂化养殖项目,并与国内相关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10多年攻关试验,项目于2017年进入中试,2018年4月投产,开始大规模养殖。

  在工厂化养殖池内,河蚌被放置在多层架子上进行养殖,养殖环境构成闭路循环:池水定期被打入一个沉淀池内,过滤后的废水经过消毒、杀菌、增氧后,被重新送入养殖池,实现循环利用,且水质保持在四类及以上标准。同时,通过控温等设施,使养殖池内温度始终保持在最适宜河蚌生长的28摄氏度左右。

  “工厂化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每只河蚌的耗水率却只有传统模式的1/40左右。”该企业负责人傅百成介绍,从实际情况看,如今的养殖期只需13个月左右,较传统模式缩短了一半以上。

  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诸暨市珍珠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2018年产值达到102.46亿元。然而,向河道投放有机肥的传统养殖模式,也一直面临着水体污染的问题。如今,工厂化养殖获得成功,无疑给珍珠产业转型“推开了一扇门”。

  “这次取珠成功标志着工厂化养殖是一条可行的路子,这对全国珍珠行业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秘书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白志毅对此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这一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进一步引导、支持养殖户走科学、绿色养殖的新路,使‘珍珠之都’真正实现‘既要碧水清波,又要珠光宝气’。”诸暨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