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建筑业革命的浙江实践

02.06.2017  21:14

  到2020年,率先建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示范区!

  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全省建筑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保持在12.5%以上,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在5.5%以上;

  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在全省城镇地区全面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实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占比达到10%以上;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

  这是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求!

  安得广厦千万间。自先民们将洞穴打造为“家”的那一刻起,“建筑”便以立体形象走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从7000多年前河姆渡“干栏式建筑”,5000年前马家浜文化的“平地起建”模式,再到3000多年前“人”字坡的简单木结构……直至现代建筑业的大发展,建筑技术更新迭代,浙江建筑业独占鳌头,走出了厚实基础,走出了强大自信,走出了工匠精神。

  斗转星移。如今的浙江建筑业,正踌躇满志,奋力续写“建筑工业化”新篇章……

  建筑工业化——

  “建筑业革命”

  的全新起点

  “在这里,可以模拟全国各地的气象条件,测试各种恶劣环境下跟建筑有关的温度、湿度、辐射热、密封性等房屋整体性能,获得建筑设计施工和材料应用各方面的科学数据……”听着介绍,一座2层的房子映入眼帘,室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与正常公寓无异。

  这个“足尺寸全天候环境模拟实验室”,是落户在宝业集团的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工程与住宅产业化研究院的实验室。这里另有八大实验室,包括恒温恒湿、耐久性、地震防御,防耐火、风雨等。经此苛刻的“过关”评测,锤炼房屋的品质和环境适应力,达到标准化生产,确保建筑整体的高品质。

  “原来,可以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宝业集团的一幢幢装配式住宅样板房,百年低碳住宅科技示范区,住宅产业化基地……无不令人眼睛一亮。孜孜经营数十载,成就蜚声海外的“宝业”品牌,一如其创始人庞宝根,充满传奇。

  我们相继走访了宝业集团、精工钢构和杭萧钢构3家企业。实地的观摩,让我们啧啧称奇:建房子好像“搭积木”,建筑用的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经过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钢筋、水泥被预制成梁、楼板、阳台、楼梯、墙壁等各类构件;构件运至工地,由机械手吊装、拼接、加固,便组合成一间间房、一层层楼……

  规模之大,效率之高,让人震撼!宝业集团在柯桥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规模达1平方公里。占地150亩的浙江首条叠合板装配式结构(PC)体系住宅生产线,可年产4000套住宅的标准混凝土预制墙板、地板;对面的轻钢装配式结构生产车间,一条2010年投建的流水线,可年产装配式钢结构住宅500套。因承建北京鸟巢而闻名的精工钢构,拥有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生产方式。”省建管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他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决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策指导和标准引领,依托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建筑工业化态势良好——

  示范点不断增多。宝业集团、亚厦装饰、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中天集团等9家企业,成为“省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绍兴市被列为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双试点城市”;

  装配式建筑稳步推进。2015年,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042万平方米,2016年达1602万平方米。丽水莲都区里东村灾后重建安置小区等农村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基地产能提升较快。全省已有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基地34个,生产线86条,可年产预制混凝土构件465万平方米;有钢结构生产基地27家,生产线99条,可年产钢结构构件1870万吨,基本满足我省装配式建筑推进要求;

  技术体系基本完善。组织开展10项标准和11份图集的编制,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

  全产业链初具雏形。由12家单位发起成立了“省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集聚和融合全产业链优势,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住宅全装修应时推进。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意见,从去年10月1日起,各市、县中心城区出让或划拨土地上的新建住宅,要全部实行全装修或成品交付。我省在实现住宅全装修全覆盖方面又走在了前列。

  建筑工业化,建筑业的一场绿色革命!几天的走访,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

  转型升级——

  “建筑强省”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建筑业版图上,浙江板块熠熠生辉。

  700万人的建筑大军,众多的建筑强企,强大的品牌实力,建筑业年产值超千亿的县有6个……“十二五”时期,我省建筑业产值占全国市场份额保持在12%以上,增加值占全省GDP比例达5.5%以上,建筑业上缴税金占全省地税的10%以上。去年完成产值近2.5万亿,是浙江名副其实的“万亿产业”!

  行业规模不断创新高,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固然可喜。然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挑战。

  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40%以上;绝大部分建设项目仍采用现场手工湿作业,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渗漏等质量通病难避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粗放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建筑大省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当前,浙江建筑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传统的作业方式正在向装配式工业化转变,承发包方式向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转变,住宅全装修将逐步替代目前的住宅交付方式,工程咨询业也正逐步掀起。这些转变的总目标,是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的建筑产业现代化。这个转型的窗口期时间不长,浙江建筑业正在不懈努力。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顺时应势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实现由量到质的提升,即是内在要求和必由途径。”省建设厅厅长项永丹指出,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绿色建筑,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建设领域节能降耗的有力抓手,是推动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省已相继出台了深化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意见,明确给予容积率奖励、资金补贴、税费优惠、墙改基金即征即退等扶持政策;《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更是从立法层面作出保障,明确要求市、县政府确定一定比例的民用建筑应用建筑工业化技术;省财政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列入省政府重点专项规划……

  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是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在此模式下,泥泞脏乱、人头攒动、尘土飞扬、垃圾成堆、噪音阵阵的传统施工现象,正在被颠覆。

  在杭萧钢构承建的绿城·九龙仓项目施工现场,我们看到一番全新的景象:场地干净整洁,不见扬尘,工人稀少;随着大型吊车不断吊装,钢管束墙体等预制构件各就各位……房子已“搭建”到30多米高。

  “这幢25层的住宅,采用装配式施工,8天时间就能建好3层,30多个工人只需70多天就能封顶。造价虽比传统混凝土建筑略有增加,但因工期缩短整个财务成本还是下降不少。”施工人员介绍说。而在不远处,几乎同时开工的另一幢建筑,采用传统现场湿作业法,才刚结束筑基建造第一层。

  九龙仓项目一期的7幢高层住宅,有3幢是装配式建筑,以事实显示着钢结构建筑的优越。“钢结构建筑是天然的绿色环保产业,是‘去产能’的重要举措。既能大量增加钢材应用,又有助于建造高层超高层建筑,前景无限!”省建管局负责人断言。

  杭萧钢构是钢结构建筑的先行者。早在2001年,在杭州市中心就树起了一座样板:高达24层、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大楼——瑞丰大厦,只花了6个月就拔地而起。

  “我们生产车间的工人,由280多人降到了30多人。”精工集团总经理助理介绍说。在精工钢构基地的现代化超大型车间里,高频焊型钢、钢筋桁架楼层板等的生产线井然有序,大型机械手臂、自动电焊设备俨然是车间“主角”,钢结构装配式构件皆出自这种高智能“机器工人”之手……

  “建筑工业化,充分展现了工期短、人工省、节水节材降耗等诸多优势:与传统施工相比,节省工期40~50%,节约人工40~60%,节约用水30~40%,节约能耗30%左右,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省建管局提供的权威数据表明,建筑工业化充分体现了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利莫大焉。

  “建筑工业化,主要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装配式预制钢结构两大体系。”精工钢构联席总裁钱卫军认为,按“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要求,钢结构建筑优势突出。而两种体系的融合,将是强强组合发展的大趋势,1+1不只是等于2,也许是等于11!

  破壁清障——

  奋力铸就

  “浙江建造”品牌

  “建筑业发展要遵循一条主线,把握两个导向。”3月中旬,项永丹在绍兴调研时指出,“一条主线,就是浙江建筑业发展一定要走工业化、产业化道路,这是实现从建筑大省迈向建筑强省的必由之路”。

  此时,距项永丹履新现职才一个多月,他便带队赴绍兴调研,实地感受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成就,深入了解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

  绍兴之行,传达出的信息十分明确:要求浙江建筑业“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向建筑工业化转变”!

  事实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的建筑工业化起步是比较早的。而建筑大市绍兴,也正是重要的“始发地”。

  2012年底,全省首次建筑工业化现场会在绍兴召开。会议形成共识: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必须实行战略性转型升级,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

  这在建筑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2014年,是建筑工业化的试点探索期。选择保障性住房作为重点示范项目,初步形成推进工作框架。此后到2015年,是面上推广期,政策激励、机制建设、基地和项目示范等。自去年起,建筑工业化进入全面推进期……

  有着改革创新基因的一些大型建筑企业,果断决策,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技术研发;联合省内外甚至国外的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迈出了转型升级的新步伐。

  诚然毋庸讳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尚不少。在省建管局看来,主要是——

  政策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虽然省里已出台不少建筑工业化政策,但还缺乏一些具体有力的、强制性的激励措施,项目落地困难不少;

  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当前建筑工业化还处在发展初期,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全产业链尚未实现有效整合;

  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现有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和标准还不成熟,通用性差;

  建设和管理模式有待创新。现有设计、施工相互割裂的建设模式,制约了建筑工业化发展,承发包体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仍有待完善;

  专业适用人才缺乏。传统建筑业中的农民工与项目经理,已不能胜任部品件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艺流程……

  “企业感受最突出的,是装配式建筑的造价成本,普遍要比传统的造价高10%左右,影响了转型升级积极性。”庞宝根认为,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成本自然会降下来,前景光明。而目前,宝业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已与传统建筑的造价基本持平。

  最难的路是上坡路。对前进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既要正视,更要破解。项永丹在绍兴调研时指出:“要把握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找准问题短板,认真梳理,分层分类,精准用力。出台的措施政策要落实落地,强化执行力度,发挥作用。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氛围。”

  近来,我省正在进一步采取对策,强化行政推动,加大政策扶持,激发有效市场,完善技术标准,加大基地和项目建设力度。比如,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严格各环节监管、全过程把关;筹建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创新管理方式,推广工程总承包;加强考核督查,推进示点示范;加快人才培养……破壁清障,万事正在不断俱备。

  从发展趋势看,装配式建筑,是继家电、汽车后的第三大容量的制造业。一辆汽车大约有3万个部件,而一栋装配式房子部件多达8万个,可见建筑工业化上下游产业链长,涉及面广,能带动的产业链之巨,市场十分广阔……

  工业化之路也是企业的兴盛之道。中天集团着力研发PC、核心筒+钢结构和全钢结构3种装配式建筑,去年承接工业化项目516万平方米,构件达12万立方米,新签合同额90个亿;宝业集团实现了“从建造到制造”转变,具备完整的EPC工程总承包能力,在省内外建设12个PC制造基地,在建和签单的项目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精工钢构正成功转型为国际性钢结构绿色集成建筑商,业务版图从国内覆盖至中东、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等……行业引领者的成功经验,启迪并激励着众多的同行们。

  推进建筑工业化,是时代要求。今日之浙江建筑业,正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建筑业有优势,有底气,有信心,”借着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先发优势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趁着“一带一路”战略东风,将房子造到世界去,奋力铸就“浙江建造”品牌,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