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做一件实事”温州瓯海区丽岙街道杨宅村村支书姜育州

27.07.2015  16:38

  记者 黄宏  区委报道组 陈伟超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每年都要想办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温州市瓯海区杨宅村党支部书记姜育州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杨宅村实现从脏乱差向绿富美转变的奥秘。

  杨宅村是典型的侨乡,村民40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长年旅居欧洲。2005年姜育州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时,村里集体资产为零,很多村民一心只想出国“打洋工”,攒点钱做个小老板,不大关注家乡建设。

  村里有条小溪叫紫溪,当时溪边处处都是垃圾,两岸道路年久失修,路面狭窄,坑坑洼洼。“以前出去买菜,一定要蹚水过河,曾经有小孩掉进水里过。”说起这条溪,不少村民心有余悸。

  群众所需,就是村干部所想。姜育州上任后的第一个承诺,就是要把这条溪治理好。一测算,需要1000多万元钱,很多人觉得承诺不可信,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

  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专门找到姜育州,推心置腹地对他说,刚当村委会主任,要先做点容易的事,不要选太难的事,信任度慢慢高了,再做难事。开头就选难事,万一做不成,名声倒了,今后做什么事都难。

  但姜育州下定了决心,就算再难,也要把这条溪整治好。他的想法是:虽然村集体没钱,但不少村民有钱。村里常住居民以老人为主,而姜育州有个特长:会唱温州鼓词。因此,他就时常唱古代传统美德故事给老人听,一字一句解说建桥修路的功德,不分昼夜挨家挨户地串门……

  心诚则石开,老人们慢慢地被感动了,纷纷回头与儿女们商量。于是,1万元、2万元、3万元……村民们纷纷捐款,总计捐了1000多万元。“我没那么多钱,只捐了1万元。”姜育州说。

  既然让村民出了钱,这钱就要花得让村民心安。姜育州和村民们达成“默契”:凡是村里有重大工程,村两委负责项目实施,村民推举代表负责监督项目进展。

  紫溪治理就是如此。在村民代表的监督下,经过整治的紫溪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溪两边的道路拓宽到12米,2800多米长的小溪堤岸全部用石头驳了起来,边上竖起栏杆,种上绿化树木,还修了5座桥。原先溪里经常漂浮的垃圾都不见了。记者走过时,只见溪水清清,可以见底,村民在桥上来来往往,很是便利。

  这桩大事完成后,姜育州并没有满足,继续坚持自己的干事风格:每年都做一件村民特别关心的事。2009年,村里接通了底杨路,拓宽了上陈路到水陆寺的道路,让村民出行更方便;2010年村综合办公楼建成投用;2011年,建成了小公园;2013年,建成门球场;2014年,投资400多万元,改造全村自来水管道,村民用上了来自珊溪水库的自来水……

  每做一件事,姜育州都坚持与村民交流、沟通,争取赢得所有村民的支持。“一次性做很多事,名声是很好听,但会给村子造成过多负担,还是量力而为,每年扎扎实实做点事比较好。”他说。

  “现在我们村子‘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里的老人胡田银说,村里越来越漂亮,大家都觉得自豪,“这一切多亏了这个踏踏实实做事的村支书。”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