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人忆峥嵘岁月:不该忘却的“南下精神”

20.05.2019  18:23


新市镇委机关全体同志欢送马书槐摄影留念 李杰 摄

  中新网湖州5月19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 通讯员 张志炜)1949年5月,浙江湖州德清解放,百废待兴。随即,一场建立社会新秩序的变革轰轰烈烈展开。马书槐和另外52名干部一起南下,从此在德清扎下了根。

  如今,这53名干部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已成为过去,但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南下精神”,却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19日,已有93岁高龄的马书槐同记者缓缓讲述起那段峥嵘岁月。

  背井离乡随军南下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中共中央决定从五大老解放区抽调各级干部,随军南下,到达新解放的区域,进行接管、开辟工作,有序管理新解放区。


马书槐提供旧照 李杰 摄
 

  “1948年8月24日上午,我们河北省吴桥县的百余名年轻战士分编成八个班、组,一起告别家乡,前往山东省惠民县华东党校学习。我在二班,班长的名字我记得很清楚,叫边福亮。”马书槐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故事,思路清晰,语气高昂。

  马书槐说,当时战士们一边培训,一边跟着大部队南下。南下之路并不好走,路途遥远不说,不时还要遭受土匪袭击,“我那个时候管的是财务和伙食,每天都要为做饭的事发愁,有时连烧饭用的柴火都没有。”

  就这样,年仅22岁的马书槐和战友们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故土和亲人,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出发的时候,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们,都以为这只是一次随部队转战。队伍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五十三人接管德清

  从山东到江苏,渡过长江再到湖州,马书槐所在的南下干部追随着解放军的脚步。解放军解放了哪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留下开展建立人民政权、恢复社会秩序的工作。


马书槐南下时拍摄的旧照 李杰 摄
 

  “1949年的5月初,嘉兴地区解放,我们在湖州休整了五天。”马书槐说,原本他所在的中队目的地是宁波。但在湖州休整的那几天,他们发现接管嘉兴地区的渤海第八大队只有九个中队,而嘉兴地区却有十个县(吴兴、长兴、德清、崇德、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

  按照一个中队接管一个县的原则,马书槐所在的第一大队五中队被临时调整在了德清。就这样,原本要去宁波的马书槐,在5月13日那天从湖州出发乘船抵达德清。

  “我们中队一行53人,在盛平、路凤翔两位队长的率领下,于下午三点多在现在的乾元镇东门城桥附近上岸,踏上了德清的土地。”马书槐回忆,“5月17日,中共德清县委、德清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我就被分配到县财粮科主管粮库工作。”

  百废待举一心为民

  城市接管,对大多数南下干部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来到德清后,53名南下干部根据中央指示的接管方针,投入到紧锣密鼓的接管建政工作中去。

  “我们在德清首先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然后设立民政科、财粮科、建设科、教育科。”马书槐说,那时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医院以及米行和菜市场的正常运行,医疗和食品稳定了,老百姓的生活就稳定下来了。


德新公路暨新市大桥竣工通车仪式留念 李杰 摄
 

  就这样,南下干部们采取集中力量、逐步推进的办法,先接收政权、军事、财粮等要害部门,再接收实业、文教、法院等其他机构,慢慢掌握了新政权。但是,残留土匪和特务的流窜、南下干部与当地语言沟通的不顺畅,皆给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马书槐还记得,有一次,他随战友一起剿匪抓住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询问时对方回答自己是做豆腐的。因为语言不通,马书槐他们都听成了做土匪的,闹了个大乌龙。

  说到这里,马书槐感慨,经历多年战乱,每个城市实际上都是一盘散沙,而南下干部的任务就是将破碎重建。“拿下一个城市,南下干部就接管一个城市。那真是没白没黑地干,但我们坚决服从安排,没人提任何条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