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演出季,越演才会越青春

18.12.2014  12:41

严寒冬日里,浙江昆剧团的胡娉和毛文霞不停歇地排演着《红梅记》选段。几个月来,她们一直在排练这出戏。尽管穿的是羽绒衣,但那神态,那身段,分明就是敢爱敢恨的李慧娘与风流倜傥的裴舜卿。

昨天,他们又在省文化厅温软缠绵地亮了一嗓子,这里正在举行“2015省属院团新年演出季”新闻发布会——这个演出季迎来了十周岁的生日,越发地青春靓丽。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很有感慨:“从最初协调组织剧团演出,到如今搭建平台让院团、专业策划机构和媒体一同加入进来,是这些年来新年演出季的最大变化。

这次的演出季将于2014年12月21日延续至2015年3月5日。打开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演出季的大门,阵容不小——位于杭州的八所省属院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浙江京剧团、浙江昆剧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话剧团、浙江交响乐团,全部参与其中。

培养青春演员和观众

经典剧目推出青春版

胡娉和毛文霞是浙昆第五代“万字辈”的青年演员。按照浙昆的传统,每一代都有一出自己的经典代表作,比如《十五贯》是浙昆“传字辈”的代表作,《西园记》是浙昆“世字辈”、“盛字辈”的代表作,《公孙子都》是“秀字辈”的代表作。而将在“新年演出季”中上演的青春版《红梅记》,正在努力成为“万字辈”的经典。

记者发现,推出经典剧目青春版的不止浙江昆剧团一家,比如,浙江越剧团推出了青春版《双轿接亲》,浙江京剧团推出了青春版的《龙凤呈祥》。

我们的目标是让传统在时尚中秀美,让戏曲走进年轻观众。”浙江越剧团副团长王滨梅说,“培养正值青春的专业演员和培养正值青春的观众,其实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这个时期文艺团体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年轻演员与年轻观众所打造的青春版剧目,正是浙江文艺院团,为传承经典而努力探索的。

10年的新年演出季

来自12年前的叩问

这样一场对于杭州百姓而言的跨年盛会,说起来和钱江晚报颇有些渊源。

2002年2月10日,钱江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则题为“看外国歌舞,迎中国马年——新年演出季谁来做大?”的新闻。

那个蛇年,杭州的最后一场文艺演出,仅有一出来自匈牙利的轻歌剧。

记者叩问,在中国农历新年这样的假日消费旺季里,本地的表演团体和演出机构有何动作?杭城的演出市场可不可以有自己的“演出季”?

这些问题,在两年后有了答案。

2004年,首届“浙江舞台艺术新年演出季”亮相,以当年获得“文华大奖”的两台精品剧目——宁波市艺术剧院的甬剧《典妻》和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实验艺术团、嘉兴市文化局艺术中心联合排演的《五姑娘》,分别作为演出季的开幕和压轴,在杭、甬、温、嘉、绍等地,共上演剧(节)目54台187场。

最初,我们一直在做的是一些协调工作,把新年这个时间段内的文化演出活动有组织地结合起来。”薛亮说,“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效果甚微,必须要有人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个就是政府的责任,为节日市场提供文化支撑。”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能让观众心甘情愿买单的,需要‘名团、名剧、明星’。”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陈淡宁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