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温岭老太住院 天天有当兵的来探望
2003年1月1日,钱江晚报曾报道过林奶奶和兵孙子的故事。
每个兵退伍,都要向林奶奶告别。 老人平日里很疼爱自己的孙子们。 在漫长的39年里,这样和谐的场面经常发生。 真的是亲如一家人。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陈栋)457,99,39,三个毫不相关的数字,在小城温岭组成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这是一个让人内心柔软的故事。
99,是林文锦老人的年龄,她常年寡居,缺少亲人陪伴,生活单调而寂寞。在当下,或许,她还是庞大独居老人群体的一个缩影。
457,这是39年来,武警浙江省总队温岭市中队进进出出的官兵数量。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林文锦的“兵孙子”,他们照料陪伴老人,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每个兵退伍了,都要跑到老人家里照一张合影,说一声“奶奶,再见”。
她和他们的故事,开始于39年前,延续了整整39年。
岁月流逝,万水千山,时光和距离,没有隔断这份别样的亲情,这份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老人住院,身边总有几个军人忙前忙后。
病友忍不住犯嘀咕:这老太太是谁啊?
医院里来了个特殊病人
半个月前,和往常一样,温岭武警中队指导员金仁去敬老院看林文锦,发现老人的身体很虚弱。
这么多年来,林文锦的身体一直还不错。战士们过去,她都会唱唱歌,特别爱唱那首“十送红军”。
不过这次,林文锦话都不会说了。同去的司务长黄建辉赶紧打了电话,叫来了救护车。不过,医生很遗憾地告诉他们,“老人年纪太大了,恐怕支撑不了几天。”还下达了病危通知单。
这一说,大家都急了。金仁特意找到院长,他们不愿意放弃,要求医院抢救。
挂了几天盐水,老人总算抢救回来了。医生说,要是没有及早发现救治,阿婆很可能就走了。
每天,在温岭市中医院的病房里,老人插着管子。她的身旁,总有几名穿军装的年轻人忙前忙后。同病房的病友忍不住猜测,这个老太太是谁啊?这么多兵来服侍她,会不会很有背景?
躺在病床上的林文锦因为年纪大了,记忆已经慢慢模糊。很多久远的人和事,早已不记得。只是,每次看到在床前走来走去的军装,她的眼里就会流淌出别样的激动。
“奶奶之前跟我们说过,她只要看到橄榄绿,就很开心,很亲切。”黄建辉这样说。
这么多天来,黄建辉几乎每天一大早就赶到医院陪老人,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休息。
每次来,他都会呼唤老人,陪她说话,尽管很多时候都得不到回应。他也会给老人梳头,防止头发打结。
黄建辉入伍6年,“第一次见到奶奶,因为不熟悉,没有多少感觉,但现在相处久了,她就像是我的亲奶奶一样。”
医生说,老人的营养跟不上,勤务兵在营房里熬了粥,特意送过去。
鞠永军的眼睛红了,他不停地问,“我才走两年,奶奶怎么就不行了呢?”
远在外地的退伍兵都赶回来了
林文锦住院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她的“兵孙子们”纷纷急着赶来看她。近一点的,在当天的凌晨就赶到了。
黄建辉不知接了多少个电话,都来问林奶奶的身体情况。“有的已经退伍十几年了。”
第二天,温州和杭州等地的老兵也都陆续赶到,看到林奶奶身上插满管子,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喊她也没什么反应,几个年轻人眼眶都红了。
已经退伍两年的老兵鞠永军,一到医院就守在林奶奶的床头,说啥也不肯挪位置。他以前和林奶奶一起度周末过节日的时候,总是拉着林奶奶的手,就像孙儿牵着奶奶一样,陪她散步逛街。
而这一次,当他再次抓起林奶奶的手时,这名壮汉眼睛红了。他不断地问队友:“我以前抓着奶奶的手时,她的手都是滚烫的,现在怎么就没温度了呢?”
他紧紧握着老人的手,希望可以帮她捂得热一些。
陈英是2004年入伍的,和老人已经认识十二年了。得到消息后,他和战友王明、吴飞翔一起从椒江赶到了温岭,守在老人身边。
“我的QQ空间里,还放着和老人的合影,当时我正背着她上楼。”陈英说,那年,他才刚刚入伍。
她和他们相亲相爱的39年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每天,病房里这么多的军人进出,每个人看到老人,都亲热地喊一声“奶奶”。于是,病友们开始打听,后来,他们就知道了这个延续了39年的故事……
故事的起源是在39年前的一个早晨,一次偶然的碰面。
那天,时任中队副指导员的张建军带着一队战士晨练,路上,他们看到有位大妈一个人在搬东西。
张建军看到大妈那么吃力,就叫了几个战士过去帮忙,将东西搬进了大妈的家。
张建军发现,大妈的家挺简陋的,从摆设来看,似乎都是老人独自一人居住。一打听才知道,大妈已经独居多年。
就这样,林文锦和武警温岭中队发生了交集。
从最开始的林大妈,到现在的林奶奶。
部队和她结对以后,一有空,官兵们会接她到中队坐坐;老人有个头痛脑热的,中队的官兵就会及时赶去,扶着她去医院。
和当兵的一起出去的次数多了,路上就有熟人问林奶奶,这都是你的孙子啊?这么孝顺!每个星期都带你出来走走。林奶奶说,是啊,他们都是我的好孙子。
为了给老人买一双棉鞋,战士跑了3趟市场,第一次尺码有些小,换大了穿上感觉不舒服,第三次才找到合脚的。
奶奶的家,基本上都是中队战士们帮她拾掇的。墙壁上的纸是战士们糊的,门窗被风雨刮坏了,也是战士们帮她钉的木条。
春节来了,大家就往奶奶家跑,给她贴上春联,老兵退伍回家了,也要在奶奶家留个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成了传统。
39年过去,如今的张建军也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39年前的一个早晨,一次偶然的邂逅,让她和他们结下扯不断的缘分。
新兵报到要上门“认亲”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在温岭武警中队,有几件事是铁打不动的。
每次新兵来了,都要去老人那里“认亲”;每次老兵退伍,都要去和老人告别。
指导员金仁回忆说,“三年前,我刚来中队,老队长交待的头一件事,就让我先去林奶奶那里认亲,这是中队的传统。”那天,他带了17个新兵去向林奶奶报到,“奶奶很开心,给我们唱了歌,她喜欢唱革命老歌,特别是《十送红军》。”
而每到过年过节,官兵们怕老人寂寞,都会把她接到中队住几天。
为了让她住得舒服些,中队的指导员会主动把自己的寝室腾出来,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寝室在3楼,怕奶奶爬楼梯太累,战士们都争着背奶奶上下楼。
退伍兵陈英记得,2005年,老人生日那天,他们将老人接到队里,住在部队里。
“是我将奶奶背到3楼的,上下楼都是我背着她,结果后来我累吐了。我连家里的老人也没背过,那是我第一次背长辈呢。”他回忆说。
“到部队来的次数多了,林奶奶对我们中队的情况熟得很。”武警战士屈津伟是2014年来到中队的,那会儿老人已经97岁了。
“我们几个战士有一次想考考林奶奶,就故意走错路,绕了远路还走错了楼层,不料她马上说走错了。”
“林奶奶对这边感情很深,每次假期结束的前一天,我们要送老人回家去,她都依依不舍的,希望还能多住几天呢。”
虽然非亲非故,虽然隔着万水千山,但这些感情日积月累,即使过得再久,距离再远,也难以隔断。
黄建辉说了一件事。去年夏天,有一批88年退伍的老兵回到温岭中队,他们还没坐下,就开口问,“林奶奶在不在?我们还买了礼品去看她。”
有一年,林奶奶过生日,战士们折了千纸鹤送给她,一共有300多只,很多还是退伍老兵从外地寄来的。现在,这些千纸鹤成了老人珍贵的“财产”。
据统计,39年来,和老人“认亲”的“兵孙子”已经有457人。
她把唯一的房产留给了部队
官兵们待老人如自己的奶奶,老人也待官兵如自己的孙子。
战士吴洋回忆说,每次吃饭,林奶奶总会给他们夹好吃的菜,自己舍不得吃的,都分给他们吃。“身体好的时候,她还会给我们缝缝被子。”
当兵的常年离家在外,每年的中秋节,老人就会来给官兵们送月饼,让他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让官兵们最意外的是,老人作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90岁那年,林文锦把自己居住的三间房子捐给了武警中队,当时的价值为40多万元。
这座位于温岭市永宁巷的老宅,因为常年没人居住,如今已经破败。老人在这里度过了大半个世纪。
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前几年升值很快,不少人开出高价收购,老人都不同意卖。
林文锦当过老师,早年丧夫,有个在上海的女儿也已去世。这么多年来,陪伴她最多的就是她的几百个“兵孙子”。
长年孤身一人生活的林文锦老人,一直想把她唯一的房产捐给常年照顾自己的部队。
早在10多年前,老人第一次主动向中队提出要求时,被当时中队领导婉言谢绝了;过了几年,老人又向部队提出,还是被婉拒了。
眼看年事已高,老人有些急了。通过求助社区居委会,她找到了温岭市公证处,并很快办妥了遗产捐赠的所有手续。
“我听了老人和中队官兵30多年的故事,很感动,几千元的公证费我们也全免了。”当时的公证处主任章明志这样说。
在公证现场,老人动情地说:“遗产留给我真正的亲人,没有这些‘孙子’,我根本活不到今天,也不可能享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这座房子还空着。指导员金仁说,现在有两个想法,第一是对房子进行维修作为教育基地,第二是进行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公益事业,帮助更多像林文锦一样的老人。
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把无儿无女的老人接到部队住几天,住的是指导员的寝室。
官兵们待老人如自己的奶奶,老人也待官兵如自己的亲孙子。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