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重要思想 建设两富两美新浙江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周宏春
“两山”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以通俗形象的语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变迁,揭示了从“经济人”到“理性经济人”的精神升华,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驱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两山”重要思想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
习近平同志“两山”重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对应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和中后期阶段。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们对“绿水青山”价值的认识大致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山还是那座山,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愿意付出的资金、也就是支付意愿是不同的,对自然的开发和保护的态度和做法也不尽相同。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很难,甚至导致人类文明的湮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代表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本来面貌,反映了人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回归。
用“两山”重要思想指导“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两山”重要思想覆盖了产业绿色化和生态经济化两层含义。从现实出发,工业绿色化对我国尤为重要。工业绿色化,包括“传统工业的绿色化”和“发展绿色产业”两方面。
工业绿色化,需要从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管理、技术促进和创新,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动脑筋、下力气,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降低产品的资源重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布局可以收到节能减排之效,优化工业结构可以收到最大的节能减排效果,推行绿色制造是实现工业绿色化的重要举措。
“两山”重要思想付诸实践,需要可行的转化途径。总体上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发展模式。
“两山”重要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将“两山”重要思想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让那些“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地区群众全面小康,让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感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创新机制,需要政策引导,需要市场机制。
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划定生态红线,加大环保力度。对生态环境这种公共产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居民退出生态脆弱地区,以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以利于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将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培育有机食品和生态产品市场,激励各地保住绿水青山的积极性。设立绿色税收制度,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通过治水、矿山复垦、治理大气污染等行动,还“天蓝地绿水清”的本来美景。
加快法制建设和法律保障。处理好法规之间的衔接,构建起系统、完善、高效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规的修订,完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有法可依。健全执法机构,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低收入的人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应有实惠,应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对水、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改革资源定价机制,以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恢复修复效益。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生态权证交易可能是一种好的形式。改变一些地区存在的“端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讨饭吃”问题,就应赋予生态环境应有的价值。
完善管理体制。对山水林田湖海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和统一监管,需要对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海洋等部门管理的生态保护区统筹规划,探索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减少“九龙治水”现象。应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按照责任和权利对等的要求,地方根据各自的需要设立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发展之路
张孝德
十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十年过去了,浙江省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初步走出了一条保护环境、培育生态资源、让自然资本增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破解了生态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
浙江十年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而且破解了在传统工业经济系统内无法解决的诸多难题。
第一,破解了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不能兼得难题,找到了自然资本增值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的生态经济新模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一种认识的误区,认为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是对立的关系,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不能兼得。浙江的实践证明,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不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呈现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而且依靠“两山”创造的财富,还是可持续的绿色财富。
浙江省破解环境保护与财富增长对立的难题,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走出就环境保护环境的思路,通过环境保护与推进生态经济相结合,破解两者对立的矛盾;二是把环境保护与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成为产业升级的倒逼动力机制;三是把环境保护与改变政府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与绿色财富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环境;四是环境保护与推进资源产权制度结合起来进行,让市场机制在绿色财富增长中发挥作用。
第二,破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经济支撑的大难题,找到了乡村+城市二元共生发展的新城镇化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遇到的一个最大难题是缺乏经济支撑。浙江十年坚持“两山”发展之路,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到了答案。浙江发展实践证明,乡村虽然无法成为发展工业经济载体,但乡村特有的绿水青山和乡土文化禀赋,却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新优势。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充分利用乡村的这个优势,探索出一条以乡村生态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物联网为手段,在政府扶持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目前,浙江乡村生态呈现出多样化、生机勃发的新趋势。依托绿水青山资源的乡村旅游表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解决了农产品进城的难题。
第三,破解了欠发达地区依靠工业化无法脱贫的难题,找到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脱贫之路。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地区,长期处在欠发达状态。浙江实践“两山”发展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找到了破解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难题。事实上,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青山绿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地缘与资源禀赋上,虽然不具备发展工业经济的优势,却有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后发优势。
十多年来,浙江省针对全省26个欠发达县,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发展战略,顺应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在解决欠发达县的发展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这26个县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多已超过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水平。浙江也成为全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浙江省践行“两山”发展之路的意义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中国走动力内生、源头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有效探索。浙江十年所走“两山”发展之路,正是联合国所呼吁的绿色发展之路。在世界范围内的某些局部和行业,都有发展绿色经济的试验,但像中国浙江以省域为单位进行绿色发展试验,开辟了世界发展绿色经济的先例。从这个意义上,浙江“两山”发展之路取得的初步成效,不仅使习近平提出的“两山”重要思想开花结果,更是中国走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发展之路的重大突破性探索。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开拓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更多停留在环境保护上。浙江十年践行“两山”发展之路的实践证明,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但生态文明绝不等于环境保护。在“两山”重要思想指导下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次经济模式转型的革命,是让自然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的转型,也是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生态化、绿色化产业的转型。浙江十年的“两山”发展之路,正是这样一条全新的经济转型发展之路。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我国生态经济市场化提供了新探索。将市场机制导入生态经济发展,是习近平提出“两山”重要思想能否落地的重要制度。浙江十年“两山”发展之路,也是一条逐步走向生态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之路。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破解中国特色城乡二元共生、城乡均衡发展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新探索。浙江在“两山”重要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破解了这个难题,使中国乡村发展看到了希望。
浙江“两山”发展之路,为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的理论创新提供实践支持。浙江“两山”发展创新之路,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研究样本。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 [2] [3] 下一页 (本文来源: 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