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15周年 雕琢浙江大花园最美“绿心”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素有“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地貌特征。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金华市自然资源(林业)部门15年如一日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抒写扩面提质抓“增绿”、严守红线抓“守绿”、聚焦产业抓“富绿”三篇文章,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金华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2015年以来,该市连续5年在省对市林业工作考核中获评优秀。
金华市三江六岸美景
生态建设“高颜值”
15年来,金华市累计造林更新80万亩,森林抚育222万亩,完成森林通道建设4323公里,通道沿线林相改造28万亩。相比2005年,该市森林资源实现了“三增”:森林覆盖率提高了0.9个百分点,达到61.34%(国标),居全省第3位;森林蓄积增加2000多万立方米,达到3912万立方米,年均增幅约6%;阔叶林和混交林面积、乔木林每公顷蓄积均稳步提升,为金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大尺度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金义都市区国家森林城市群试点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同步全域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个,所有县(市)已建成省级森林城市并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复函全覆盖,建成省级森林城镇91个、森林村庄154个,今年该市还计划3年投资21.58亿元打造全市“十大名山公园”,“林水相依、林路相拥、林居相嵌、林城相映”的现代都市区风采初显。
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美化,以人口集聚区和绿化薄弱区为重点,6年累计投入资金59.8亿元,新增平原林木面积24.8万亩,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1%,全面实现“五年绿化平原水乡”的目标;打造“千万工程”村庄绿化的升级版,着力推进“一村万树”行动,计划3年建设示范村115个、推进村1600个,目前已建成示范村85个、推进村1074个。去冬今春,该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今年春季造林超额完成,一季度进度居全省第一,实现国土绿化“开门红”。
大跨度打造浙中生态廊道彩色林带。2017年以来,以金华江主干流两岸彩色林带和山体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多层次、高标准打造两岸彩色林带200多公里,彩色森林4万亩,创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7处,为浙中围上了一条绵延数百公里的“彩虹围脖”,全力打造“金彩三江、风华水岸”浙中最美生态走廊。同时,大力培育珍贵彩色森林,近4年种植珍贵树1090万株,建设珍贵彩色森林77.6万亩,努力实现“蓄宝于地、藏富于民”。
金华北山
生态保护“高要求”
严守自然保护地“红线”,聚焦自然景观最优美、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核心区域,在深入排查、科学规划、依法治理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15年来,该市累计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省级12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省级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5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现有国家、省重要湿地7处,其中湿地公园数量居全省首位。
筑牢“国土生态屏障”。15年来,该市公益林建设布局日趋优化,财政投入逐年加大,惠民政策逐一落实,林分质量稳步提高,公益林效益充分显现。经3次扩面,扩增省级公益林面积186.2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达到487.8万亩,占林地的46.5%,补偿标准从8元/亩提高到31元/亩,其中大江大河源头县、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金华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为40元/亩,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补偿资金超10亿元,惠及近百万农民。
织密森林资源“安全网”。强化野生动物保护,建立全省最健全的市、县两级专职管理队伍,完善野生动物救护管理体系。该市依托金华动物园专业力量设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卫生消毒防疫隔离场,每年救护数量超30种200多只(条)。建立省级疫病监测站3个。同时,持之以恒抓好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等森林灾害防控工作。近年来,该市森林火灾发生率均处历史低位;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利剑出鞘”依法从严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产业“高质量”
持续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201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810.6亿元,居全省第3位,比“十二五”期末的511.6亿元增长1.58倍,连续5年同比增长10%以上。
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聚焦提升竹木、花卉苗木、木本粮油等主导产业,共培育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5个、精品园28个,林业企业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51家),该市作为华东地区花卉苗木主产区之一,花木产业规模达33.12万亩,产值超54亿元。同时,连续举办12届的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和17届中国(金华)花卉苗木交易会等知名展会。如2019年义乌森博会吸引了32个国家和地区的1696家企业参展,实现成交额51.6亿元,成为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林业盛会。
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依山就势、以林挖潜,打好“六山一水三分田”生态招牌,该市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的浙江省森林休闲养生节,共培育森林特色小镇9个、森林人家46个,打造79个古树名木主题公园,修复66条森林古道(总长300余公里),建成38个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7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基地)”,数量居全省首位。2019年该市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4521.7万人次,产值88.4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近4倍。
林改激发林业发展活力。近年来,该市以林地流转全国试点“浦江模式”为抓手,以破解融资难题为关键,以拓宽林木保险为保障,进一步提升林业发展内生动力。该市已建农民林业合作社309家、入社农户15300多人,面积22万多亩;培育家庭林场220个(其中浙江省示范性家庭林场31家),经营林地3万多亩;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31本,涉及林地1330余亩;推广多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努力破解林权抵押贷款难题,持续唤醒“沉睡的山林”向“活的资产”转变。
浦江马岭古道
生态扶贫“高精准”
创造就业“消灭一批”。近年来,该市在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森林防护等任务时,努力将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同时,依托现有487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0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创造了2000余个管理和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人员参与森林管护、防火和接待服务等,着力增加劳务性收入。如磐安优先选聘36名贫困人员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年工资达上万元,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愿望。
生态补偿“惠及一批”。“金华水好”是享誉全国的“金名片”。为护好金华市区百万市民的“大水缸”,多年来地处落后山区的金华市区饮用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功能区)发展受限,群众贫困。为破解功能区“保护”和“发展”难题,金华市政府于2010年出台了“产业扶贫、政策惠民、搬迁脱贫”的生态补偿政策,累计筹集补偿资金5.04亿元,扶持人工造林、林下经济和光伏扶贫等生态产业项目491个,生态移民3000余人,并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险以及居家养老补助等普惠资金1.05亿元,稳步走出了一条水源保护与精准扶贫的“共赢之路”。
智力帮扶“巩固一批”。织好林业科技推广、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三张网”,聘任林业首席专家128名、乡镇林技员603名,培育省级“乡土专家”14名,着力打通林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15年来,该市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业创新模式41.5万亩,为200多户山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实施高效生态栽种的香榧、林下中药材以及竹林覆盖等实用技术,把林下土地资源变成“菜篮子”“肉盘子”“药园子”,以林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由“人工输血”向“自身造血”的转变。
(金华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