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 秉承“两山 ”理念 生态经济共赢 看临安在绿水青山间崛起

25.09.2017  23:01

 

临安,这座位于浙江西北部的山地小城,曾经是杜甫古诗里深巷小楼听春雨的江南旧梦。如今,它正带着山水相融的旖旎风光,向世人展露绿色城市的新容颜。

自200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始终秉承“两山”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第三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等称号。不久前,临安撤市设区,随即又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承载着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临安走上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共赢之路。

 

坚守绿水青山底色

初秋的天目山天高云淡,清风送爽。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两边的银杏、金钱松、柳杉等古木枝繁叶茂。

对保护区的古树名木,我们采取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方案,建立一树一档,进行人工繁育实验,并设置保护警示设施,定时定点巡逻,控制人为损害,目前已初见成效。”天目山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生产科副科长赵明水告诉记者。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和文化遗产宝库。然而,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与日益增多的游客、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潜在威胁之一。

保护区建立分区施策的原则,对划分的功能区严格管理,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管理委员会进行联防联护,引导当地群众从‘靠山吃山’转向‘靠山养山、以山养水、科学致富’的生产方式,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赵明水介绍。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是临安生态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为坚守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底色和底线,临安紧紧围绕全域景区化目标,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红线范围禁止开发的原则,加大生态公益林和天目山、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力度,扎实开展林相改造、封山育林、森林防火、虫害防治等工作,探索推进碳汇林业试验区和绿色矿山建设,让绿水青山更秀美。同时,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招商首要标准,坚决否决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招商项目,守牢环保源头关。

 

 

一城清水长送下游

215亩土地之上,没有黑水臭气,只见葱郁葳蕤的水生植物,宛若一座春意盎然的花园绿地;这片绵延的绿意和造型别致的景观下,生活污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汩汩“清泉”。这里,便是临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处理项目,也是全国首个环境保护部重点减排项目——采用“植物水军”脱氮除磷,净化尾水。

湿地与阳光大棚里种有聚草、金钱草,和水生鸢尾、象草、再力花、水葱、梭鱼草等植物,它们的根系扎在4米多深的污水池中,如同一张强大的过滤网,有吸收氨氮的,有吸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也有吸收氮磷、硝酸盐氮等物质的。”临安城市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许俊向记者介绍。

临安是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青山湖库区又是下游余杭和杭州城北居民的饮用水源,环境治理要求和治理难度都不低。为了使排入青山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更洁净,2012年,临安投资近亿元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脱氮除磷项目。整个工程主要包含强化生物膜系统、有毒物质脱除系统、营养盐集约系统、高效自净水生系统和生态滤地系统五大系统。在此基础上,还设立了资源化中心。

传统污水处理的方式是通过活性污泥和化学药剂,而以植物为载体处理污水不仅处理成本很低,每吨污水只需要七八分钱,还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改善周边的大气环境。”许俊说。

据了解,项目于2015年底通过验收,2016年正式运行。通过一年的运营,经监测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3项指标削减率平均在60%以上,大幅度增加了城市环境容量,减轻了下游流域环境压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对临安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一份使命。

近年来,临安借力全省“五水共治”之势,全力打造“城、镇、村三级治污”体系,建成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3座集镇污水处理厂、近2000个污水处理设施,在城乡构建起无盲区、无死角的三级治污体系。

目前,临安全区4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年均值保持Ⅱ类标准。杭州市考核的12个生态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美丽家园共享富裕

记者来到太湖源镇指南村时,正下着濛濛细雨,空气浸润得潮湿而新鲜。村庄和青山锁在云雾之中,化为一道浓墨淡彩的风景画。

错落有致的村舍统一是白墙黛瓦,家家户户门前花木扶疏。民宿“遇见指南”的主人刘斯琪正端着茶水热情地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们。

我们2015年开始装修,年底营业,共有6个床位,去年年收入达到80万。”刘斯琪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随着村里红叶观赏季节的到来,游客越来越多,“遇见指南”第二家连锁民宿也将在下个月投入运营。

指南村是典型的高山古村落,住房集聚密度很高,长期以来,村民以织布、砍树为生,不仅山林植被遭到破坏,全村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自2008年开始,全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整治,以治理天池、保护古树、古民居、庭院洁化美化等为内容,以拆三房、围墙革命、绿化美化为重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诗意的风光也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指南村村民嗅出商机,纷纷办起农家乐。目前,全村有农家乐51家,近1000个床位,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00余万元。

以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周围村庄的一半,这几年,农家乐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28466元,竹笋、茶叶、山核桃这些农副产品每年也给全村带来七八百万元的利润。”指南村村支部委员朱文校告诉记者。

从卖木头到卖生态,指南村的改变,是临安追求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近年来临安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走上生态与经济共赢的路子。都市型生态农业正蓬勃发展,已培育形成山核桃、竹笋、生态畜牧和高山蔬菜四大“5亿元”产业,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30亿元。

生态兴,则经济兴。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5.2亿元,比2011年增长54.7%,人均生产总值达9.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9.5∶57.9∶32.6优化为8.4∶50.1∶41.5。

生态环境的优化,使百姓生活更舒适、更有获得感,也成为招商引资的基础”,临安区委书记卢春强表示,下一步,全区将继续践行“两山”理论,努力使生产空间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