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水色间的“瓯海时速”

14.09.2016  14:42

  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瓯海之名由此而来。

  瓯海因水得名,山水风光得天独厚,景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41%,是温州的“山水精华”所在。在瓯海的街镇地名中,随处可见“山水”之影,如郭溪、瞿溪、娄桥、潘桥、泽雅、三垟……莫不让人联想出一片山光水色间的江南水乡风韵。

  然而,瓯海的水乡风韵却并非灯光桨影间的“慢节奏”。这些年,它在交通、治水、办医、办学等各方面显现出来的“拼劲”往往让人咋舌,堪称“瓯海时速”。因这种“拼劲”,瓯海显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之美,有着一天一个样的发展势头。

  且看瓯海是如何跑出属于自己的“快节奏”——

发展之基

三年治水 两度拿下“大禹鼎”

  今年6月,一行近20人乘船从瓯海龙舟基地出发,浪花飞溅处,一路经过会昌湖、梧田老街、荷塘月色、白象塔……

  游船上不断传出阵阵惊呼。摄影爱好者管金亮说:“3年前,这河边脏臭让人不愿靠近,哪里还敢下河啊?今天走过才发现,不仅河水清澈,这从水上看温州,也是美景万千!”

  家住梧田街道的市民黄丽芬,眼看着这些坐着游船前来的人们,感叹道:“我小的时候,河道清澈宽敞,瑞安人来市区都走这条水路,真高兴现在又可以走了。”她说,这些年来,自己看着家门口的塘河从清变浊,又从浊变清。

  这是瓯海区治水办组织的“游河看治水”的一次摄影活动,近20名参与者表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到瓯海水道的“华丽蜕变”。

  今年是“五水共治”的第三年,瓯海河道整治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全区完成7条垃圾河、70条黑臭河整治,累计完成87公里河道综合治理,河道黑臭、脏乱的现象基本消除。截污纳管实现区域全覆盖,重污染行业整治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塘河水质明显好转 ,省控站位水质提前消除劣V类。

  去年,瓯海还创成省级“清三河”达标县(区),成为温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平原县(区);更值得一提的是,瓯海区连续两年拿下全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最高综合性奖项——“大禹鼎”。

  能够摘下“大禹鼎”,瓯海区自然有其“秘诀”在——

  首先,在垃圾河、黑臭河整治的基础上,瓯海区实行一河一策略的方案,通过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整治畜禽养殖、沿岸绿化驳坎等措施,实现河道环境的改善。

  其次,则是开展沿河绿化工作,对沿岸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如今,塘河两岸相继建成刘基文化公园、荷塘月色公园、谢灵运公园、主塘河(瓯海段)博物馆群等文化提升工程。

  总而言之,瓯海区在“五水共治”项目上多措并举,以各种创新手段来保障治水的有效推进。

  今年,瓯海区再次亮出“五水共治”的“十三五”规划,计划利用5年时间,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及“水乡文化提升”六个大类工程75个项目,从组织、资金、政策、考核和舆论5个方面强化保障,实现总投资84.85亿元,确保到“十三五”末实现全区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水乡文化明显提升,美丽塘河宜居水乡基本建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环境优势,是一个城区发展、腾飞的基础。环境的美好能让城区具有无限的魅力,如筑巢引凤般吸引四方资源与人才。

发展之势

四年铺路 织就瓯海交通网

  若说“五水共治”奠定了瓯海区飞速发展的基础,那么这几年间迅速构成的“便捷瓯海”,却足以凸显该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瓯海有这么一组数据——辖区内公路总里程729.232公里,约占温州市区53.92%;高速公路(含在建)总里程37.9公里,约占温州市区55.01%;铁路总里程53.8公里,约占温州市区51.75%。

  这意味着,温州城区一半以上的公路、铁路都盘桓在瓯海境内,足见其交通优势。

  就瓯海对外交通体系而言,甬台温高速、老104国道、104西过境、绕城高速西南线等纵贯南北,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南过境路横穿东西。

  就瓯海区域交通体系而言,南北走向的福州路、宁波路、园区路、广化路、温瑞大道,与东西走向的温瞿公路、六虹桥路、瓯海大道、大连路,构成“五纵四横”的格局。

  就瓯海交通节点而言,高铁温州南站将结合S1线站、客运站打造“零换乘”枢纽中心,周边有南白象高速互通和今年3月14日刚投用的金丽温娄桥互通,加上在建的绕城高速西南线瞿溪互通、潘桥互通,辅以市域铁路S1线、S3线、M1线、M3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通疏散网。

  这一交通网,始于2012年《温州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该《规划》提出,瓯海中心区要向着温州西部枢纽的目标迈进,构成以温州火车南站、瓯海站(货运站)、潘桥物流园区、潘桥长途客运站为载体,集公路、铁路为一体的综合枢纽港和区域物流中心。

  4年后的今天,瓯海终于冲破山体围合的“口袋”,让温州城市交通从此踏入无缝衔接的枢纽时代。

  然而,“便捷瓯海”并未止步,在“十三五”规划中又绘出新的蓝图——

  在外部交通体系建设上,瓯海要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加快温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南白象交通枢纽中心等枢纽场站建设,实现15分钟覆盖瓯海全域、1小时通达温州市域及周边地区。

  在内部交通体系建设上,瓯海构建“七纵五横六环”的区域路网,推进内部交通的成环联网。还将依托高铁温州南站,打造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零换乘”平台。

  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上,提出到2020年,瓯海建成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35%,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100%的目标。

发展之果

两年护航 点亮小镇璀璨光

  不久的将来,在瓯海区仙岩街道将有这么一方区域,既可逛逛精品购物街,“玩转”鞋服的“私人订制”,又可在秀丽迷人的山水风光里,拍一套婚纱摄影,还可在各种创意办公区接受一场时尚产业的“头脑风暴”……这就是瓯海区首个特色小镇“时尚智造小镇”。

  2014年10月,“特色小镇”这个词汇刚刚出现,8个月之后时尚智造小镇就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紧接着,瓯海区的特色小镇建设一发不可收拾。今年1月,“温州生命健康小镇”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3月,再添肯恩小镇、智创小镇、财富小镇3个市级特色小镇;如今,瓯海区还在谋划建设茶山街道的梦创小镇、瞿溪真皮古镇等大大小小的特色小镇10多个,堪称遍地开花。

  特色小镇还吸引了不少“大咖”上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宁一就率队加盟瓯海生命健康小镇,将建立生物医药研发项目孵育技术平台,与小镇共同发展。

  瓯海区成立了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对小镇规划建设进行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每个小镇确定一名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具体指导小镇的建设;此外,还为特色小镇的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为省级特色小镇组建专门的公司机构,负责建设、招商和后期运营管理……

  特色小镇已成瓯海区发展步伐下的“星光大道”,在一系列政策的保驾护航中熠熠生辉,为瓯海区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助推力量。

发展之本

三年蝶变 提升社会软实力

  今年,瓯海区南白象街道十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温州附属学校颇引人注目。这所学校“来头不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瓯海区政府和侨领赖飞虎先生三方合作办学。

  这是瓯海区继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之后,又一所民资打造的品牌学校。它的诞生,意味着瓯海的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瓯海区,社会力量办学已是硕果累累。2014年,瓯海引入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项目,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名校。今年,瓯海区又引进了新加坡伊顿教育品牌,将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幼儿园。

  瓯海区的社会力量办学,已涵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系统性教育的各个门类。光民资幼儿园就有150余所。

  教育异军突起,医疗也风生水起。瓯海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军”医疗领域。截至今年6月,全区民营医疗机构多达254家,其中民营医院有7家。民营机构的床位,占全区医疗床位的比例高达53.15%。其中,有瓯海临检中心托管温州迪安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的项目,检验标准已达三甲医院的水准;颇具特色的温州怡宁老年医院,目前已投入运营;更有生命健康特色小镇,承接了不少医疗项目……

  瓯海区社会力量办医、办学的飞速发展始于2013年。以社会办医为例,当年瓯海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为社会办医指明了方向。

  类似的一系列的政策,助力社会资本对接城市“软实力”:在社会办学方面,瓯海区对优秀的民办教育项目,采取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每年还安排500万元奖金奖励优秀的民办学校;在社会办医方面,对非营利性民办医疗机构给予多项规费减免,对营利性的民办医疗机构实行费用减半收取,还鼓励社会资本利用“退二进三”的厂房举办医疗机构。

  对于一个城区而言,医疗、教育均是软实力,它们的发展水平代表着该城区的潜力与未来,是一个城区基础设施,更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后劲、驱动力。

  瓯海区巧借民资,促进了社会公共领域的蓬勃发展。与社会力量共振,使该区的发展更具有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