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的“节地经济学”
“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门经济学,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县,垦利有效保障经济发展的秘诀就是用好每一寸土地,激发最大效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科峰如是说。在他的身后,摆挂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等一百多项荣誉奖牌或奖杯。
说起如何管好用好每一寸土地,朱科峰的答案是:“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载体,从源头保护、利用节约、高效整治等入手,全方位健全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带动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
“处女地”上绘蓝图
滔滔黄河裹挟泥沙,在垦利县入海。在入海口,由于大量泥沙落淤,“黄三角”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如何开发、利用这片‘处女地’,是事关垦利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审慎决策,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认真对待。”垦利县县长崔建华表示。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简称“黄蓝战略”)的县,垦利成为一方热土。2011年2月,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关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及地质找矿合作协议》。时任山东省省长的姜大明强调:“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拓展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手段。”
抓住“黄蓝战略”叠加实施的机遇,垦利县制定了现代化黄河口生态新城、沿黄生态产业带和东部海洋产业区、中部新型工业区、西部现代服务区“一城一带三区”的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规划。
“在垦利,黄蓝经济的充分融合带来的是生态文明引导下的绿色发展。”沿黄生态产业带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养则养’的原则,对新增未利用地进行有序开发,通过不断跟进配套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向‘三区’集聚,项目向‘三区’集中。”
短短几年时间,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电子商务、沿海养殖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垦利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92亿元,同比增长8.3%;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0亿元,增长14.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58元、13985元,分别增长4.6%、9.9%。
低效用地谋发展
“闲置低效土地,是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一大浪费,尽可能地用好盘活,可以激活资源潜力,带来有效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垦利县副县长苟宏水表示。
为推动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利用,垦利县采取了一系列“硬措施”。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稳步推进“三旧”改造,实现二次开发利用。首先,对旧城区实施搬迁改造,在推进企业改制的同时,盘活旧城区低效土地。目前,已实施7个区块面积达400余亩,旧城搬迁改造后,300亩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其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结合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工程,先后实施民丰、南十井、北十井等5个村庄的升级改造,给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经营性用地用于生活补贴,预留10%的住宅用地满足村民新增用房需求。最后,实施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旧厂房等设施配套。对列入搬迁改造提升范围的36家城区工业企业,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并逐宗提出处理意见。目前已经完成31家企业的搬迁、提升、关停工作,腾出原厂址土地246.8亩。
此外,垦利县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纳入全县年度重点工作,坚持依法从严和权益保障、以用为先和惩防双重并重。“其中,2013年一宗130亩的闲置工业用地,以法院拍卖垦利县土地储备中心竞得纳入土地储备的方式进行处置,于2014年作为住宅用地进行了公开出让,现已建成容纳740户的居住小区,切实盘活了存量用地,提高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率。” 朱科峰说。
“为从源头上控制土地粗放利用和新的闲置低效用地的产生,我们对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未达到处置标准的,均按照相应比例扣减镇、街道用地计划指标,并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同时,探索实行指标使用费制度,按照经营性用地10万元/亩、非经营性用地1万元/亩进行管理,增强土地闲置的成本。”垦利县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科负责人告诉记者。
通过激活低效土地,不仅减少了安全隐患,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加快了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换代的步伐,让“贫瘠的土地”长出新的产业。以山东胜通集团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项目为例,300亩的土地上建筑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投资强度达598万元/亩,该企业获得了“山东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称号。在垦利经济开发区内集中建设的1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中,已安置项目15个,投资额均未低于5000万元。
“重整河山”展新颜
“在垦利,土地整治不仅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农村社区就地城镇化、集聚发展、就地兴业的重要手段。”崔建华表示:“近年来,垦利县采取‘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的管理模式,探索了‘整村搬迁’、‘插空安置’、‘辐射带动’三种模式。”
目前,垦利县共组织实施了3个批次涉及9个村庄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总建设规模2010.7亩,产生周转指标1772亩。通过对农户房前屋后、禽畜饲养、垃圾污水等进行综合整治,真正实现了“提升道路、硬化沟渠、适量平整、增保扩面、美化环境、讲究实效”的目标。
“居住环境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各项配套设施齐全了,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条件也得到新的改善,很多农民已经转型成新型的产业工人,收入大大提高。”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以永安镇惠鲁和惠丰社区为例,两个社区共聚集了全镇14个村的2000余户、5000多名村民,按村民意愿设计了“65”型、“100”型、“100+50”型等8种楼房户型,建设了柏油路、绿化带等公共设施,同时还配套了商业街、卫生所、幼儿园和小学校,对农机大院和养殖小区也进行了规划建设。
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土地整治后建成的新社区里不仅走出新农民 ,而且兴起了新业态。
“我们村里的1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了,现在既省心省力,还不少赚钱。”二十八村书记马广华说,村里建成的500亩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生产线可年加工大米3.6万吨,成为全市“黄河口大米”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每公斤大米的售价达到30多元,亩均收入在4000多元,效益比原来翻了一番。
目前,永安镇已建成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淡水鱼虾、油葵、西瓜等十大高效生态种植养殖产业示范园区,每年可为全镇群众人均增收近万元。作为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培育出的新经济增长点,就地兴业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