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场馆成“避暑胜地”
炎炎夏日,各地民众纷纷找寻纳凉的好去处。记者近日在山东部分地市走访发现,得益于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支出的大幅增加,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较大提升,文化场馆及设施正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避暑胜地”。
人流量增长明显
记者咨询山东部分公共文化场馆负责人发现,7月以来,公共文化设施人流量明显增加,部分场馆接待客流较平时翻了两番。
地处孟子故里邹城市东城区的邹城市图书馆,是山东省内较大的县级图书馆单体建筑。该馆馆长刘红云介绍,学生们放暑假后,馆内日均接待读者已达三四千人。而在平时,这一数字仅为1000多人。邹城市图书馆设计藏书量50万册,阅览座椅1000个。“很多读者一早就在馆门口排队,等着占座。”刘红云说,进入7月后,馆内基本天天处于“饱和”状态,4000人的访问量已接近该馆的最大承受力。
在山东省图书馆,由于地理位置、藏书等方面的优势,读者量增加也较为明显。根据该馆统计,暑期馆内日均人流量为5000人以上,高峰时段能达到7000人左右。
山东各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在人流量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出以青少年为主的特点。在胶东半岛东端的烟台大剧院,由于位于旅游城市烟台市中心,平时便是人潮涌动。进入暑期后,烟台大剧院在7月至8月安排了10场左右的儿童剧演出,更进一步吸引了孩子和家长的参与。加之剧院实行惠民票价,儿童剧演出门票价格普遍在20元至100元之间,导致剧院每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传统文化占主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作用,公共文化场所也基于各自优势对这一热点进行了回应。
“图书馆+书院”是山东近年来创新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旨在借助各地图书馆平台,通过设立尼山书院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今年暑假,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推出了近10项活动,包括“古琴公益课堂”“射艺体验课”“少儿公益国学讲座”等。仅7月,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就为济南的民众安排了约60场活动,平均每天有两场。
借助非遗传承保护的阵地优势,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于7月举办了青少年非遗技能大赛。比赛5月启动,至7月举办决赛时,累计吸引了上千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号召力,邹城市图书馆在今年暑假创新推出了“国学体验夏令营”活动。首期招收40名孩子的海报公布后,夏令营不到半天便吸引了数百位报名者。据悉,有幸入选的孩子,将参加开笔礼等传统礼乐文化体验,并将到邹城市农村参观乡土文化展览馆,加深对本地特色文化的认知。
服务保障人性化
服务项目的增多与人流量的激增,每年暑假都给公共文化场馆带来极大的服务压力。基于此,今年山东各地文化部门做了充分的保障工作。
刘红云介绍,为保证读者有舒心的阅览环境,邹城市图书馆“全体动员”,招募20多位大学生、教师等为文化志愿者,后勤人员轮流到前台值班,保安、保洁团队全体出动。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安全问题,邹城市图书馆要求馆内负责人轮流带队值班,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转,服务保障不出差错。
烟台大剧院总经理贺文说,考虑到进场观众多数为儿童,剧院大厅空调温度进行了合理设置,确保孩子们从溽热的室外进入剧院后不会因太凉而感冒。同时,每场儿童剧演出结束后,观众可凭票到剧院前台领取冰淇淋。
“暑期是公共文化场馆活动较为集中的时期,也是各单位每年的工作重点,做足预案非常必要。”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冯庆东认为,这段时期公共文化场所人员较为集中,需要相关部门在安全、后勤保障、运营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这不但是对民众负责,也是提高文化场馆知名度、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
有专家表示,“避暑+文化”是未来公共文化机构需重视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文化部门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的同时,应注重发展本地特色文化服务品牌,让民众在考虑避暑的时候想到的不只是商场。